如新地震引發恐慌 中國式直銷何去何從
發布: 2014-01-21 14:14:22 作者: 未知 來源: 蘭州晚報

《人民日報》連續三日發文揭發紐交所上市公司如新集團涉嫌傳銷,已經讓如新股票累計跌幅超過41%,并引發多家美國律師事務所介入,打算替投資者對“如新”公司提起訴訟。而事件的連鎖反應尚在繼續發酵。直銷道道網總裁王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直言,2013年直銷產業雖然不到2000億業績,所占GDP微乎其微,然而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擁有4000多萬直銷商,影響著幾億人,承載著很多企業和直銷人的夢想。如新事件告訴大家,直銷企業除了需要加強自己直銷商行為的管理,還需要多跟媒體正面溝通。
據記者了解,如新被指涉嫌傳銷一事,已經引發行業集體恐慌,有業內直銷公司就坦言,擔心如新事件或引發行業性整頓。而一旦按照直銷法規辦事,那么單層次的直銷相對于普通零售業而言,將無競爭力而言。雅芳在中國是單層次的代表人物,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個領軍人物倒掉了。有破就會有立,如新事件若進一步發酵,在業內專家看來勢必將打破行業部分潛規則,但新立的政策應該如何定,方能實現多方共贏,正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去年直銷產業規模近2000億
如新泥潭越陷越深
依照《人民日報》最新消息,自1月15日起,美國已陸續有8家律師事務所發布聲明,宣布代表投資者對“如新”公司提起訴訟。
記者則從路易斯安那的KSF律師事務所發布在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的公告,確認了上述部分內容。
依照這一公告,KSF的合伙人、路易斯安那州前總檢察長小查爾斯·福迪已經發起的這一訴訟,目標是查清楚如新公司及其高管是否違反了州和聯邦的證券法。
KSF律師事務所公告指,在如新相關問題被披露前夕,以及股價大跌過程中,如新公司的內部人士拋售了4900萬美元的股票。
對此,如新大中華區一位媒體負責人昨日表示,已經注意到這一新的進展,不過該負責人同時強調“我們注意到香櫞做空如新時也有報道過美國幾家律所起訴的內容,對于這次美國律師的起訴,我們需要核實這些律所是否與香櫞做空我們時的一樣。”
會否引爆蝴蝶效應?
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是直銷行業的一大特點。在此次如新被指涉嫌傳銷問題上,這一特點再度顯靈。
記者注意到,隨著如新股價大跌41%,已經有在美上市的直銷公司,因為如新涉嫌傳銷的傳聞而出現股價大跌。有相關直銷公司的員工,近日更是向記者直言,如新事件已經讓全行業的神經緊繃。大家都在擔心
監管方會否“一刀切”處理相關問題。
“直銷業發展早期,確實一些直銷公司會采取讓會員囤貨以實現業績,這些舉措也確實讓一些會員出現了破產的問題。但隨著近年來的發展,做得好的直銷公司都是靠銷售走量來實現業績的,向會員或經銷商壓貨已經不是主流的做法。”上述直銷公司的該位人士進一步指出。
而知名直銷專家、九方馬管理顧問機構總經理王萬軍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如新事件應該是個案,不代表整個行業。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政府意見說要對整個行業進行整頓。
“市場的規范其實一直在進行,相對于1998年,目前整個行業已經規范很多,所以我們判斷不會像1998年一樣,不會一刀切。”在王萬軍看來,如新事情給這個行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和重視,預計會促使這個行業更加規范、自律地經營。
據王萬軍介紹,直銷行業確實一度大打創富的概念,甚至有放大“創富”概念,用以增加行業吸引力的情況,但如新事件出來后,已經有公司在進一步規范公司內部培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是有它的作用的。”王萬軍說。
世界華人直銷大會秘書長禹路也認為,目前政府不太可能因為如新此次的負面行為再一次采取類似于1998年的大整頓,目前國家在對直銷行業的監管和執政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進展,不太可能因為一個局部的案例再對整個行業進行改革。
“立”什么成焦點
事實上,如新已經不是第一個被指傳銷的外資直銷公司,在此之前最新進入中國的全球直銷公司雅芳也曾深陷這一問題,而雅芳最終將多層次的直銷模式改革為單層次的模式,并最終以失敗告終的“故事”,依舊在中國直銷業有著極高的“回頭率”。
有破就會有立。如新被爆涉嫌傳銷問題,并引發商務部和工商總局介入調查后,監管方是否會出新的行業性法規,正在成為全直銷行業關切的話題。
“如果嚴格按照現行法規來管理直銷行業,那么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是禹路的觀點,在其看來,如新的負面新聞主要是因為它是美國做空機構和競爭對手打擊的目標,并未對整個行業造成太大影響。行業現在也在積極應對輿論質疑,比如將直銷員改為法人對法人。現在世界上有近九成的直銷企業都是采取多層次的直銷模式,而我國現有的法規政策在將來仍有調整的可能。
在業內看來,目前直銷行業尚沒有全國性的協會,缺少全國性的自律規范和自律組織,也是直銷行業發展問題頻現的一個客觀因素。
而一家全球知名的直銷公司相關人士則告訴記者,直銷公司對經銷商的管理也有待加強。因為相比直銷員而言,直銷公司對經銷商的管控能力相對較弱,而一些經銷商可能為了“創富夢”而大量囤積產品,但銷售技巧又跟不上,最終落得破產的命運。
記者觀察
中國式直銷何去何從?
“如果讓國內的直銷公司全面依照法規的要求,不搞團隊計酬、不發展下線,那么,我們相對普通零售業的競爭力就會蕩然無存。以蛋白質粉為例,這是很多直銷公司在做的產品。但雀巢目前也已經在做蛋白質粉,走商超零售渠道,如果完全禁止團隊計酬和發展下線,那我們如何去和更具價格競爭力的雀巢競爭?”國內一家直銷公司的公關關系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坦言。
中國直銷道道網總裁王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直言,2013年直銷產業雖然不到2000億業績,所占GDP微乎其微,然而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擁有4000多萬直銷商,影響著幾億人,承載著很多企業和直銷人的夢想。
“今天之所以出現很多負面新聞,有諸多因素,無實體企業或者以金融投資等模式衍生出來的非法傳銷、直銷企業在直銷商管理方面經驗不足、社會民眾基于過去異地非法傳銷的看待、部分直銷企業跟媒體的溝通不暢等等,只要談到直銷企業問題,第一就想到涉嫌傳銷,受騙。”在王利明看來,如新事件出來后,直銷企業除了需要加強自己直銷商行為的管理,禁止直銷商夸大宣傳,暴富炫富教育外,還需要多跟媒體正面溝通,加強自身企業的正能量宣傳,以維護直銷產業的形象。
來自《2012中國直銷行業輿情報告》顯示,主流媒體對直銷行業的報道以負面報道為主,達到49%,正面報道占31%,中性報道20%。
1998年傳銷大整頓
1997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傳銷管理辦法》中就已經提出多層次傳銷和單層次傳銷的區別,同時明令禁止企業以繳付入會費、保證金或者認購一定數量的產品等作為參加傳銷的條件。
然而非法傳銷公司的涌現迫使國務院在1998年4月頒布了《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以影響我國社會穩定、嚴重破壞正常的工作和教學秩序以及干擾正常的經濟秩序等理由禁止一切形式的傳銷活動。這份禁令下達之后,早前的《傳銷管理辦法》也隨之失效,傳銷行業全面地進入寒冬時期。
兩個月后,國家三部委(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國內貿易部)發出《關于外商投資傳銷企業轉變銷售方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店鋪+雇用人員推銷”的運作模式,并批準了安利、雅芳等10家外商投資直銷企業轉型經營。
2005年9月1日,國務院出臺《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2006年7月24日,雅芳公司正式獲得國家商務部和工商總局批準,從而成為國內首家被允許進行直銷試點的企業。
1998年的大整頓迫使很多直銷企業開始了各自的轉型之路。10家企業中,雅芳選擇了全面轉向店鋪銷售,并且放棄了多層次直銷,不再以團隊方式計酬。
轉型后的雅芳一度創下6000多家專賣店、年銷售額近24億元的佳績。然而,2005年拿到全國首張直銷試點牌照之后,雅芳的業績卻開始了大幅下滑,此后則反復徘徊于全直銷和專賣店模式之間。
相反的是,保留了多層次直銷的安利盡管在轉型當年經歷了銷售額下滑逾七成的陣痛,但數年之后,其經營業績已經領先于其他轉型企業,成為了中國直銷行業中數一數二的領頭企業。
上一篇:人民日報:醫美消費應回歸理性 下一篇: 責任誠信維權 成都首屆誠信直銷企業評選...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