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妝市場再掀波瀾 本土企業涉足還需萬般謹慎
發布: 2017-08-01 10:44:05 作者: 佚名 來源: 愛直銷

近期,沉寂已久的藥妝市場再掀波瀾。擁有薇姿、理膚泉和修可等品牌的歐萊雅以13億美元收購了Valeant公司旗下的三個藥妝護膚品牌CeraVe、AcneFree和Ambi。事實上,薇姿在藥妝界已名聲顯赫,歐萊雅此番出擊意欲何為?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藥妝市場規模已達到410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上升到780億元。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妝企業嗅到了其中的商機,無論是化妝品企業,還是云南白藥、同仁堂等傳統藥企,均把“藥妝”作為進軍大健康領域的突破口。

中國藥妝市場蓬勃發展
作為舶來品,“藥妝”最早起源于歐美國家。在歐洲,人們一旦皮膚遇到問題,家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對癥下藥并搭配藥妝來輔助治療。自從歐萊雅集團將旗下品牌薇姿引入中國銷售后,如今,“藥妝”在中國市場也耕耘了二十來年。
面對外資品牌的瘋狂進駐,本土日化企業和藥品生產企業也開始布局藥妝市場。2001年,澤平推出一系列產品;2003年,上海家化成立皮膚科學健康研究室,與上海瑞金醫院皮膚科專家聯合研發,經過6年時間研制推出玉澤系列產品。近年來,佰草集、云南白藥等“藥妝”品牌也開始在化妝品市場嶄露頭角。
據了解,目前中國藥妝市場份額占化妝品整體市場的10%。雖然這一占比難比歐美國家(藥妝市場份額占整個化妝品市場超六成),但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認為,隨著國內消費者對“藥妝”的接受程度逐漸增強,“藥妝”的整體市場處于蓬勃上升的時期,每年的市場容量都在增大。這或許正是歐萊雅在手握薇姿、理膚泉和修可三張藥妝“大牌”后,仍不惜重金去收購其他藥妝品牌的緣由。
行業龍頭之爭再現變數
一方面,是充滿商機的中國藥妝市場;一方面,從歐萊雅的收購事件來看,中國藥妝市場似乎將掀起一場“龍虎斗”。據了解,歐萊雅的活性健康部(藥妝研發部門)旗下現有理膚泉、薇姿和修麗可品牌,且皆已引入中國市場。而收購CeraVe、AcneFree和Ambi三大品牌后,更有助于歐萊雅的藥妝產品銷售在市場實現翻番。
業內資深銷售專家馮建軍告訴記者,目前薇姿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是走下坡路,“十年前,薇姿一直是國內藥妝市場的老大。如今,它老大的位置已被雅漾取而代之。歐萊雅此番大手筆收購,重返藥妝行業領軍地位的意圖很明顯。”馮建軍表示,收購之后有利于歐萊雅拓寬產品線以及完善產品的消費金字塔布局。
不過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是,中國消費者至今尚未能接受去藥房購買化妝品,電商銷售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卻難以解決購買藥妝的消費者需要接受指導,根據個人皮膚問題正確地選購產品的痛點。因此,在歐萊雅中國副總裁兼活性健康部總經理陳旻看來,目前對中國市場銷售渠道的開拓尤其重要。陳旻稱,歐萊雅已經考慮到這些狀況,并在做線下零售的嘗試。2016年5月,歐萊雅就在上海推出了藥妝集合店Derma Center,店內有旗下所有的藥妝品牌,現場有專業人員接受咨詢。
本土企業進軍藥妝需謹慎
面對外資品牌的來勢洶洶,中國本土日化品牌又該如何應對呢?凌雁咨詢首席分析師林岳表示,本土日化企業近幾年非常看重“藥妝”品類。而本土“藥妝”品牌的機會在于從國人認可的中草藥、草本去做文章。這要求企業要有足夠的科研能力和投資,依靠技術打造差異化競爭,從而從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而馮建軍則認為,藥妝屬于小眾市場,本土企業在布局上需謹慎,“從嚴格意義來說,藥妝屬于問題肌膚的解決方案,藥妝不像化妝品,一般是皮膚真的出現問題了才會使用,沒有女性會愿意自己的包里一直放著藥妝產品。”另外,他還認為藥妝產品在前期研發階段需要投入很多成本,但這一類產品并不能賣出價格,這也是藥妝行業看似競爭激烈,但往往能走到最后的品牌卻鳳毛麟角的原因。在如今藥妝市場已被薇姿、雅漾、理膚泉等幾大品牌占據的情況下,馮建軍建議本土企業若涉足其中需要三思而后行。
上一篇:牙膏監管新規:備案管理頒發化妝品生產... 下一篇: 中國直銷網重要通知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