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立法給中國帶來什么?兩大核心阻力何在
發布: 2004-08-31 00:00:00 作者: admin 來源:

2004年08月31日 作者:曠 強 |
最近,直銷立法問題較受媒體關注。當然,比媒體更關心的,是直銷企業。 過去的兩年時間里邊,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接到海內外一些直銷企業的電話,詢問、探討中國大陸的直銷立法問題,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那么,為什么他們會這么關心中國直銷立法問題?比較普遍的認識是,直銷立法后,企業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大陸市場,直銷法決定它們能否進入這個巨大的市場。是這樣嗎?應當說,這個觀點沒錯,但并不全面。他們關心立法,實際上是關心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這個工作主要還是要由政府來完成,國家商務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還有一些企業,他們并不十分關心立法問題,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市場進展情況。比如一些美國企業和一些臺灣、新加坡的企業。有一些媒體將這些“偷渡”的企業列為傳銷(非法傳銷),其實是有失公允。尤其是對一些爭議比較大的“雙軌制”企業,比如美國的、臺灣的和新加坡的。這些企業在他們當地,其實并不受到多少爭議,因為根據世界直銷聯盟的一些定義和商德約法來看,他們并不屬于“金字塔式銷售”范疇。 這里,將著重說的是哪些力量將對直銷立法形成阻礙。 說到阻礙,很多人可能能夠列舉出N種以上,比如國情問題,比如消費者成熟度問題,比如市場經濟進程問題,比如法制化程度,比如政府監管能力,比如地方政府的執法能力,等等……那么,哪些阻礙最大呢?其實,兩種阻礙最大,一是政府的學習能力,二是企業的守法程度。下面將針對這兩個重要問題說說。 政府的學習能力:直銷在中國到底能不能搞,它的風險何在,傳銷(老鼠會)是否會卷土重來,直銷開放會不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等等,是中國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其他的一些國家,比如市場很成熟的美國和日本就不必考慮。確實,如果今年開放又搞的像97、98年一樣,麻煩會很多。那么,國際社會的經驗能否幫助政府來考量這些問題呢?安利公司給政府提供了很多資料,包括最近媒體炒的沸沸揚揚的Herbert Ho博士執筆的《1994年—2004年中國直銷法規演變》,Ho博士是香港人,哲學和法學博士,在美國州政府有20多年的從政經歷,他現在的身份是安利大中華區對外事務首席代表,主要職責是政府關系,近幾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中國的直銷立法問題,其間公開發表過兩個論文,一個是《世界直銷立法概況及對中國大陸直銷立法建議》,再一個就是最近的這個《1994-2004》,去年6月份,他到重慶,我與他暢談了一個下午,他的重點在于區分直銷和老鼠會,獎金制度透明和售后服務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將納入到中國的直銷法規中。都是一些基本的元素。但是,對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僅僅這些是不夠的。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但政府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信息的對稱,官員們曾多次到國外考察,國際社會也提供了很多資料,包括企業界的(比如安利等),也包括其他國家的一些政府機構,但我們能夠吸取多少?此外,直銷法公布以后,地方政府將如何執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政府打擊傳銷(老鼠會)的10年歷史中,遇到的問題可謂千奇百怪,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多說了,一句話,地方政府是很難的,經驗、資金,都缺乏。 直銷業自20世紀40年代正式運用到商業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總結了很多經驗,這給中國政府當前的立法工作奠定了一個有利的基礎,中國政府如何有效的從中吸取營養,將是中國直銷立法的關鍵。 企業方面:從98年轉型到現在,安利們對市場的規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這些作用是否能夠真正對市場上更多的企業起到表率作用,值得懷疑。實際情況是,更多的企業根本沒有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它們并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但它們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只知道這個月發展了多少組織,增長了多少營業額,比如有一個美國企業,規模也很大,但它香港分公司的營業額有70%來自大陸。這些企業,一方面希望通過合法的途徑進入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又急于開拓市場,加之沒有特別合適的中國市場戰略,給市場帶來很多新的挑戰和麻煩。這也惹的包括央視在內的一些媒體大肆曝光,給人的感覺好像中國的傳銷問題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影響非常不好。除了這些企業,還有一些國內的企業,缺乏經驗,匆忙上陣,也給市場帶來極大的破壞。 反觀一些高速成長的一些東南亞企業,比如臺灣的克緹(克麗緹娜),比如馬來西亞的CNI(長青企業集團),給人以“保守”的印象,但它們將來在大陸的市場份額,我個人預測不會在top10以外。 中國的直銷市場還非常稚嫩,經不起大的折騰。我去年在臺灣發的一篇文章拋出一個觀點,說2004年中國就會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而且營業額將達到500億人民幣,到今天,我依然這樣說。這么大的一塊蛋糕,幾家轉型企業根本分不完,其他的企業也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這幾家轉型企業來分,尤其是轉型企業里邊真正還在做直銷的,只有安利、完美、玫琳凱,這就更讓出了一個大的市場份額給其他的企業。但這些企業不被政府認可,更不被媒體認可,雖然它們中的一部分甚至比安利還規范。 來自企業的威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大過政府對直銷立法的掌控。所有對中國直銷市場報以厚望的人士都希望,大家能夠心平氣和,一起度過這個艱難的特殊時期。中國的直銷市場一定會在3-5年變得成熟,希望大家能夠做好這個長遠的準備。 對于9月份召開“廈門會議”,很多人報以厚望,我們也希望拖了6年多將近7年的直銷問題能夠在今年有一個肯定的答復。但對于無緣參加這次回憶的企業而言,請不要著急,更多的良策在等著你們,大陸市場不像臺灣,在大陸,前50名的企業營業額都可以超過2億人民幣!而且,大家都有機會,只是看你能不能等。 今年立法一定會給市場帶來一股強有力的力量,那么,一扇門即將打開,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直銷開放、立法將給中國帶來什么,這不是由政府決定,而是由你們,各個企業自身的戰略戰術、經驗和心態來決定。 |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