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法規到底會說些啥?
發布: 2004-09-01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海峽財經導報
第八屆中國投洽會期間,由全國人大法工委、公安部、商務部等共同舉辦的“直銷立法座談會”在廈門神秘登場。各方人士紛紛揣測、探聽,備受關注的———
■本報記者 張兆宜
對于直銷企業而言,沒有什么比“合法身份”更值得期待了。他們對此已經苦盼多年了,目光也不約而同地集中到了商務部等部門參與的直銷立法活動。
座談會低調召開
9月10日上午,“直銷立法座談會”在廈門悅華酒店凌云閣如期舉行。悅華是廈門惟一的五星級酒店。
“這是商務部的‘內部’會議,沒有邀請記者參加。”冒雨前來的各路記者再次被拒之門外。此前,眾多媒體記者曾多次向有關方面要求旁聽、采訪,但均被拒絕了。
與眾多媒體記者一起被擋在門外的,還有二三十位從全國各地聞訊趕來的直銷或準直銷企業的老總。
“這次會議由商務部牽頭,全國人大法工委、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稅務總局共同舉辦,參會人員為70—80人,其中43人來自22家企業,”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這22家企業均由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親自圈定,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批準。”
當天上午,記者在廈門悅華酒店凌云閣門口看到,這里的邊門已經上鎖,進入會場的人員不僅要驗入場證,還要對名單。“除了已經擬定的參會者外,其他任何人都不準入內,”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耐人尋味的是,會議比原定時間延長了近1個小時,在12:40結束時,大部分與會者悄悄地從凌云閣的后門匆匆而去,讓整整守候了半天的媒體記者空等一場。
閉門會議無疑給備受關注的直銷立法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秘而不宣的會議內容更是讓人陡生懸念。
一位要求匿名的參會人員告訴記者,這次會議主要討論直銷法規草案的成熟版本和直銷的市場準入條件,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直銷業相關法規將在今年12月1日前頒布,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11月將可能舉行一場聽證會”。
法規草案已經基本成型
記者輾轉得到的一份參會者名單顯示,參加這次會議的企業除了去年“廈門會議”中的安利、雅芳、玫琳凱等較早進入中國的外資直銷巨頭外,還有來勢洶洶的仙妮蕾德、歐瑞蓮等國外大鱷,以及天津天獅、福州福龍、武漢瓜拿納、大連珍奧等國內直銷業的佼佼者,“外資企業略多,但內外資企業參會人數基本相當”。
“這是內資企業首次參加此類會議,中國直銷市場的開放將會同時兼顧外資和內資,而不是傳言中的‘外資先行’,”參會的北京華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忠對記者說。
劉忠向記者透露,會議一開始由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鄧湛主持,并作立法說明,隨后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作了講話。馬秀紅在會上作了長達25分鐘的發言,就中國政府本次直銷立法所遵循的原則提出了“內外一致,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12字方針。她表示,中國政府一定會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按時出臺直銷法規。
“這次制訂出臺的是法規,不是法律,”劉忠說,“本次會議主要向參會的22家內外資企業征求意見。”
在這次稱得上是戒備森嚴的會議上,醞釀已久、也被猜測已久且在業界和媒體傳出多種版本的直銷法規草案首度公開亮相,并提交會議討論。
據了解,有望出臺的直銷法規有3部,分別是《中國直銷管理辦法》、《反金字塔欺詐條例》和《推銷員培訓管理辦法》。另外,在此次會議上被討論的還有《外商投資直銷企業管理辦法(草案)》,據說這部在7月份經過二稿、三稿修改后的法規草案,主要涉及準入門檻的問題。這些法規草案中,除了《反金字塔欺詐條例(草案)》由國家工商總局起草外,其余都是由商務部牽頭制訂。
記者得到的內部消息表明,這次會議重點對《中國直銷管理辦法(草案)》作了介紹和討論。根據《中國直銷管理辦法(草案)》的規定,外資直銷企業的注冊資本金最低為1000萬美元,須在海外有3年以上直銷從業管理經驗,開拓的國際市場必須有5個區域市場以上,并且是世界直銷聯盟組織成員;必須繳納市場權益保證金至少2000萬元;必須在中國設立工廠,產品必須自產自銷。
對內資企業的要求是,企業申請、申報之前,必須連續3年營業額累計超過5億人民幣。但另一位參會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該表述可能有誤,據他猜測,內資企業的門檻應該更低。
這次立法還有一個重要的限制措施,就是直銷產品必須是保健食品類和化妝品類產品,但運動機械類產品也可能列入直銷范圍。
另外,《推銷員培訓管理辦法(草案)》對推銷員的管理有著極為苛嚴的限制:取得推銷員職業資格、與直銷企業簽訂雇傭合同的無犯罪和不良記錄的人員。每位推銷員只能服務于一家企業。
在《中國直銷管理辦法(草案)》立法說明中,鄧湛提出了“嚴格市場準入、杜絕傳銷和變相傳銷泛濫”的總體要求。他表示,對直銷的放開和準入,將遵循16字原則:“內外一致,資質嚴格,嚴謹審批,逐步放開”。
根據記者掌握的情況,提交此次會議的有關直銷法規草案主要體現了3個特點:中國政府監管非常嚴格;著眼于維護消費者權益;最終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直銷監管體系。
直銷業研究專家王萬軍向記者表示,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的草案事實上體現了政府“兩手抓”的態度:既要兌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與國際接軌;又要符合中國的國情,保持社會的穩定。
多層次直銷模式不受鼓勵
根據中國的入世承諾,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3年之內,中國將取消“無固定地點的批發或零售服務”的限制,最后期限是2004年12月11日。
今年以來,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逼近,中國的直銷立法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2月9日,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鄧湛在有雅芳、安利、玫琳凱等公司高層人士參加的“中美經貿座談會”上表示,中國將于2004年年內制定并出臺直銷業的相關法規。
除此之外,至今政府管理部門幾乎沒有對直銷立法作任何公開的披露。
9月10日“直銷立法座談會”結束后,商務部官員均謝絕了記者的采訪。
實際上,在直銷法規即將出臺的所謂“敏感時期”,一些原先相當高調的企業,對記者的采訪要求和直銷立法內容的披露都十分謹慎。如新企業集團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林克禮會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在直銷立法上綜合了很多國家的直銷規范管理經驗,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次會議內容涉及的話題比較敏感,所以,暫時不能作過多解答。歐瑞蓮公司駐上海的首席代表比恩·候姆森也向記者表達了相近的說法。
一位不愿表明身份的參會者告訴記者,這次會議爭論較為激烈,各大公司各抒己見,在討論主題上出現了較大的爭議和不同主張。
此次立法對直銷制度有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規定,那就是限定各直銷公司的傭金比率為25%,特殊情況也不得超過30%。會上,有企業詢問是否允許多層次直銷模式,鄧湛的回應是,此規定并不是排斥多層次直銷模式,只是鼓勵直銷企業以店鋪銷售為主。
對于這一規定,在會上,完美、如新、雅芳、日暉等企業的代表一致表示,希望政府能更多地聽聽民間、媒體的聲音。雅芳、日暉的代表進一步表態,在直銷法規中明確清晰地表達直銷、傳銷的概念,并重點打擊非法傳銷、“老鼠會”行為。而安利的代表則表示,如果傭金比率限定在20—30%以內,則安利必須向單層次直銷方向轉型,這與海外直銷慣例有著顯著不同,與WTO背景下關于直銷的入世承諾有所違背,“已經超出了法規的監管范圍,干涉到了企業的自主經營行為”。
據說,目前,采取多層次直銷的安利的傭金比率為50%,也就是說,薪酬比率至少要在35%以上,才可能保證多層次發展推銷員時每個層次的利益分配。
直銷業研究專家王萬軍據此分析,對傭金的限定,印證了直銷法規草案對單層次直銷模式傾斜的傳聞,因為“25%”可以促使企業盡量減少直銷層次,同時達到反暴利的監管目的。據知情者透露,雅芳在會上極力贊成這種管理規定的出臺。這表明了雅芳的單層次直營店經營模式和安利的多層次直銷模式,在市場暗戰和直銷立法的政府公關過程中出現了明朗化分野。
其實,直銷立法之所以這樣廣受關注,在于傳銷一度在中國引發了諸多問題。
據國家工商總局不完全統計,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傳銷傳入我國以后,迄今全國各地已發生各種利用傳銷、變相傳銷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案件數百起,參加各種非法傳銷、變相傳銷的人員達數百萬人次,非法經營額達上百億元。
北京華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根據鄧湛副司長在會上的說明和總結,直銷法規遲遲沒有頒布的原因是,傳銷和變相傳銷泛濫,大案要案層出不窮,加上大、中學生參加傳銷活動,直接影響了社會穩定;同時,已轉型的直銷企業在自律方面也存在違規問題。這些因素導致了政府壓力過大,有關方面在立法過程中慎之又慎,延緩了直銷立法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