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直銷環境的異與同
發布: 2005-06-30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大陸開放的直銷新聞對海峽兩岸的業者都是一劑強心劑,讓業者看到了一些希望。然而,鑒于大陸直銷發展曾經歷的痛苦,開放的決策必定十分慎重。這一點,兩岸清醒的業者相信已經非常明確。但是,無論開放后對臺商的政策如何,我想臺灣正派的直銷業者終歸會有機會的。他們現在要考慮的,不僅是能否到大陸投資,更需要考慮的是未來如何到大陸經營。經營比投資更加困難。
技術理念 缺一不可
我特別關心的是,臺商如何到大陸永續經營。這不僅是經營技巧的問題,更是經營的理念問題。有些臺商對大陸的經營環境頗多微詞,其實,大陸的經營環境與臺灣的環境確有很大不同。需要思考的不是對環境如何抱怨,而是應該如何適應。我知道臺灣企業家的適應性極強。但對大陸的經營環境的了解,切勿帶有偏見。偏見使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對直銷環境而言,道理絕對是共同的。我想就是這個問題試著對兩岸的直銷環境作一個比較。
兩岸的直銷環境最主要的當然是法律環境。這一點只有等到大陸的有關法規明朗化后才好來談。因此我主要談一些其他的影響因素。
首先,收入的環境。大陸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在收水平上與臺灣仍有很大差距。以北京為例,平均的年收入大約在4萬元人民幣左右。收入的差距就是需求的差距,需求的差距就是消費的差距。在這方面,通常存在著過高估計和過低估計兩方面的傾向。從表面上看,容易出現過高估計;從數字看,容易出現過低估計。這種現象極易導致業者的判斷失誤(如果不是有意而為)。例如,直銷公司的定位普遍偏高,面對大陸的消費人群的確有些水土不服。價格偏高,導致直銷行業消費者少,而經營者眾,在一定程度上埋下行業危機的伏筆。有些海外直銷公司的產品價格自然是與海外同價,以此來說明價格的合理性。這種直接的比較,顯然忽略了收水平的差異,合理性大打折扣。直銷既然是為人們就業和創業提供機會,其價格理應適應普遍的消費水平。
任何小事乘以13億
其次,人口的環境。大陸的人口13億,這個數量使得很多現象解釋起來不能不加以重視。例如,都說大陸發展直銷市場潛力巨大,但是如果過多的人投入直銷,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力通過人口的擴散,對于一個社會來講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溫家寶先生講過,大陸再小的事乘以13億,它也變成大事。的確如此。因此,在直銷業中出現的問題,只要加上一個乘數,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在臺灣,乘數比較小,出現問題相對來講比較容易控制。如果說,大陸有大陸的特殊情況的話,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條。任何外來企業要理解大陸,就必須從這一課開始。
再次,文化的環境。兩岸同宗同根,文化上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但是兩岸的多年隔絕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使得兩岸的文化背景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對直銷而言非常重要。第一,大陸的總體文化水平是偏低的。盡管這幾年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很快,高校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15%,但也值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對社會現象和社會狀況的理解力。在大陸,很多參與直銷的人文化水平極低,缺少起碼的社會知識和文化水準。我們曾經進行過調查,參與直銷的人其平均學歷水平還低于總人口的平均學歷水平,這樣的人從事直銷,不出亂子才怪呢。第二,大陸雖然實行宗教自由的政策,但整個社會的宗教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缺少基本的宗教體系。人沒有宗教信仰,就缺少文化的基礎。這一點以往人們注意不多。但我覺得在大陸反映很明顯。目前大陸拜物教傾向泛濫,與喪失基本信仰很有關系。雖然兩岸在這方面有相同之處,但是大陸從正統的思想環境轉變過來,很多人一旦缺少正統思想的支持,立刻就會出現精神支柱坍塌的情況。直銷這個產業具有比較明顯的文化色彩,例如它的培訓文化和企業文化等,在一個比較散亂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多半會畸形發展。
轉型期的社會
第三、大陸處于社會轉型期,文化的多元化和多變化非常明顯。所以大陸的一般民眾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大,文化取舍的標準飄浮不定。例如,從正統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典型心態是一夜暴富。中國傳統上就有笑貧不笑娼的傳統,致富不擇手段,富了就是一切。因此直銷中那種煽動致富的宣傳和鼓動,極易影響躁動的人群。相對而言,臺灣已經跨過了這樣的轉型期,雖然中國人文化上的不足仍然存在,但應該比大陸稍微穩定和成熟些。
第四,市場的環境。大陸的市場還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的程度比臺灣肯定是差一些,這些特點往往人們從管理的角度看得多,從市場環境物理變數方面看得少。所謂物理變數,諸如地域、行政區劃分等。地域巨大,使得任何一種生意進來都可能產生變異。例如,直銷本來不需要店鋪,在大陸,沒有店鋪的直銷使得物流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的直銷人員交錢而拿不到貨,即便不是有意拖延,這種情況在直銷中也很危險。1998年之前有的公司就是利用這樣的理由而收取了大量的現金,出現債務糾紛甚至出卷款逃走的事件。所以,直銷在大陸的變型現在反而被一些跨國公司所接受,他們樂得開店經營,正是因為他們發現在大陸不解決好物流問題,直銷也很難正常發展。如此廣大的地域,要想管理好很不容易,相信這是極為淺顯的道理。所以,僅用一般的市場經濟來解釋,根本無法認識大陸的市場環境。
最后,管理的環境。對市場的管理,兩岸的差異更大。臺灣的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立法程式比較清楚,立法思想比較開放,更加重視市場的調節作用。例如,直銷企業的報備制取是證明。在大陸,市場的作用也很大,但政府的管理思想和手段依然趨于以管為主。嚴格管理肯定是未來政府管理直銷行業的指導思想。這種嚴格管理既基于大陸對直銷的認識非常不同,也基于大陸政府管理體制的不同。在直銷問題上,大陸也許不會太多借鑒臺灣的經驗,因為臺灣的市場小,相對成熟,管理上偏重市場,例如對直銷的市場計劃審核較為寬松,更重視計劃實施中出現的投訴和問題。理論上這些是很正確的,但把市場計劃判斷的責任全部交給消費者,在大陸可能是不現實的,也是危險的。那些文化水平很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識別能力。待出了事再來處理,其社會影響可能已經無法挽回了。所以,大陸對直銷企業的管理必定是全程的,而不是只管結果。
技術理念 缺一不可
我特別關心的是,臺商如何到大陸永續經營。這不僅是經營技巧的問題,更是經營的理念問題。有些臺商對大陸的經營環境頗多微詞,其實,大陸的經營環境與臺灣的環境確有很大不同。需要思考的不是對環境如何抱怨,而是應該如何適應。我知道臺灣企業家的適應性極強。但對大陸的經營環境的了解,切勿帶有偏見。偏見使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對直銷環境而言,道理絕對是共同的。我想就是這個問題試著對兩岸的直銷環境作一個比較。
兩岸的直銷環境最主要的當然是法律環境。這一點只有等到大陸的有關法規明朗化后才好來談。因此我主要談一些其他的影響因素。
首先,收入的環境。大陸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在收水平上與臺灣仍有很大差距。以北京為例,平均的年收入大約在4萬元人民幣左右。收入的差距就是需求的差距,需求的差距就是消費的差距。在這方面,通常存在著過高估計和過低估計兩方面的傾向。從表面上看,容易出現過高估計;從數字看,容易出現過低估計。這種現象極易導致業者的判斷失誤(如果不是有意而為)。例如,直銷公司的定位普遍偏高,面對大陸的消費人群的確有些水土不服。價格偏高,導致直銷行業消費者少,而經營者眾,在一定程度上埋下行業危機的伏筆。有些海外直銷公司的產品價格自然是與海外同價,以此來說明價格的合理性。這種直接的比較,顯然忽略了收水平的差異,合理性大打折扣。直銷既然是為人們就業和創業提供機會,其價格理應適應普遍的消費水平。
任何小事乘以13億
其次,人口的環境。大陸的人口13億,這個數量使得很多現象解釋起來不能不加以重視。例如,都說大陸發展直銷市場潛力巨大,但是如果過多的人投入直銷,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力通過人口的擴散,對于一個社會來講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溫家寶先生講過,大陸再小的事乘以13億,它也變成大事。的確如此。因此,在直銷業中出現的問題,只要加上一個乘數,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在臺灣,乘數比較小,出現問題相對來講比較容易控制。如果說,大陸有大陸的特殊情況的話,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條。任何外來企業要理解大陸,就必須從這一課開始。
再次,文化的環境。兩岸同宗同根,文化上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但是兩岸的多年隔絕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使得兩岸的文化背景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對直銷而言非常重要。第一,大陸的總體文化水平是偏低的。盡管這幾年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很快,高校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15%,但也值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對社會現象和社會狀況的理解力。在大陸,很多參與直銷的人文化水平極低,缺少起碼的社會知識和文化水準。我們曾經進行過調查,參與直銷的人其平均學歷水平還低于總人口的平均學歷水平,這樣的人從事直銷,不出亂子才怪呢。第二,大陸雖然實行宗教自由的政策,但整個社會的宗教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缺少基本的宗教體系。人沒有宗教信仰,就缺少文化的基礎。這一點以往人們注意不多。但我覺得在大陸反映很明顯。目前大陸拜物教傾向泛濫,與喪失基本信仰很有關系。雖然兩岸在這方面有相同之處,但是大陸從正統的思想環境轉變過來,很多人一旦缺少正統思想的支持,立刻就會出現精神支柱坍塌的情況。直銷這個產業具有比較明顯的文化色彩,例如它的培訓文化和企業文化等,在一個比較散亂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多半會畸形發展。
轉型期的社會
第三、大陸處于社會轉型期,文化的多元化和多變化非常明顯。所以大陸的一般民眾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大,文化取舍的標準飄浮不定。例如,從正統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典型心態是一夜暴富。中國傳統上就有笑貧不笑娼的傳統,致富不擇手段,富了就是一切。因此直銷中那種煽動致富的宣傳和鼓動,極易影響躁動的人群。相對而言,臺灣已經跨過了這樣的轉型期,雖然中國人文化上的不足仍然存在,但應該比大陸稍微穩定和成熟些。
第四,市場的環境。大陸的市場還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的程度比臺灣肯定是差一些,這些特點往往人們從管理的角度看得多,從市場環境物理變數方面看得少。所謂物理變數,諸如地域、行政區劃分等。地域巨大,使得任何一種生意進來都可能產生變異。例如,直銷本來不需要店鋪,在大陸,沒有店鋪的直銷使得物流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的直銷人員交錢而拿不到貨,即便不是有意拖延,這種情況在直銷中也很危險。1998年之前有的公司就是利用這樣的理由而收取了大量的現金,出現債務糾紛甚至出卷款逃走的事件。所以,直銷在大陸的變型現在反而被一些跨國公司所接受,他們樂得開店經營,正是因為他們發現在大陸不解決好物流問題,直銷也很難正常發展。如此廣大的地域,要想管理好很不容易,相信這是極為淺顯的道理。所以,僅用一般的市場經濟來解釋,根本無法認識大陸的市場環境。
最后,管理的環境。對市場的管理,兩岸的差異更大。臺灣的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立法程式比較清楚,立法思想比較開放,更加重視市場的調節作用。例如,直銷企業的報備制取是證明。在大陸,市場的作用也很大,但政府的管理思想和手段依然趨于以管為主。嚴格管理肯定是未來政府管理直銷行業的指導思想。這種嚴格管理既基于大陸對直銷的認識非常不同,也基于大陸政府管理體制的不同。在直銷問題上,大陸也許不會太多借鑒臺灣的經驗,因為臺灣的市場小,相對成熟,管理上偏重市場,例如對直銷的市場計劃審核較為寬松,更重視計劃實施中出現的投訴和問題。理論上這些是很正確的,但把市場計劃判斷的責任全部交給消費者,在大陸可能是不現實的,也是危險的。那些文化水平很低的消費者根本沒有識別能力。待出了事再來處理,其社會影響可能已經無法挽回了。所以,大陸對直銷企業的管理必定是全程的,而不是只管結果。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