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牌照審批應考慮民族企業利益
發布: 2006-11-30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12月1日,轉型企業的大限來臨之時,安利、完美、玫琳凱三大直銷巨頭如期獲得了直銷牌照,而且除完美外,區域限制都有所放開,這讓業界又一次驚嘆了。
到目前為止,獲得牌照的13家企業中,外資占了10家,內資占了3家,而突破區域限制的只有3家外資企業,僅3家獲得牌照的內資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了區域限制。作為民族直銷企業老大的天獅集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獲得牌照,這不得不讓我們為民族直銷企業的發展擔憂了。
“內外一致,公平競爭,共同發展”,這是在“廈門會議”上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向中外企業做出的承諾。馬部長的這一承諾,著實讓業界興奮了一陣,因為這預示著開放后的中國直銷市場,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可享受同等待遇。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需要扶持的內資企業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馬部長的這句承諾似乎并沒有實現,我們的民族直銷企業同樣與以前一樣,處在“小媽生的”地位上,所以,我們不得不為民族直銷企業的未來擔憂。
民族直銷企業是弱勢群體
眾所周知,直銷在國外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而在國內的發展才16年。直銷這一營銷模式進入我國大陸,也是由外資企業帶進來的,而這些外資企業在進入我國大陸前,在國外都有著成熟的直銷運作經驗。比如安利,是直銷這一營銷模式的祖師爺,不但有著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其制度、文化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功經驗是內資企業望塵莫及的。與外資企業相比,內資直銷企業顯然是弱勢群體。內資企業中,除了天獅和新時代以外,其余企業都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如美羅、富饒這樣的企業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規模,另一類如哈藥、康力、隆力奇這樣的大型企業,雖然實力雄厚,但沒有直銷運作經驗,我們這些民族企業與國際直銷巨頭相比,顯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一直在提倡關注弱勢群體,那么,對于這樣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辦,是否需要關注,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不需要照顧,我們只需要能夠享受與外資企業同樣的待遇,只要有同樣的待遇,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了,那是我們的本事不行,也是我們企業自己應該承受的,可現在的中國直銷兩極分化嚴重,這種分化要是市場形成的,那我們也認了,但現在不是,所以讓民族企業感覺到委曲。”一位內資企業的老總在說這話時語氣中透露著委曲和不滿。
有人說,就目前直銷牌照的發放和監管來看,存在打壓民族直銷企業之嫌。說這話也許是對政府部門的用意不太了解,只看到表面現象,可作為一般百姓,也只能看到表面,無法理解背后深層次的東西。曾經,珍奧獲得直銷牌照后,民族直銷企業似乎看到了一點曙光,因為其區域雖然不多,但也沒有被完全限制在一個地方運作,但大家還沒回過神的時候,珍奧的牌照卻又被商務部吊銷了。剩下的3家內資企業中,蟻力神不太好說,中脈也沒有直銷運作經驗,區域還被限制在江蘇一地。新時代雖然具備了與外資企業在同一起跑線起跑的實力,但卻被限制在北京一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安利、雅芳、玫琳凱這樣的巨頭們在外開疆拓土,而且還敢怒而不敢言,時刻擔心什么時候牌照又被商務部收回去了。
中國直銷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中國直銷已經進入了法制化運營時代,在法制化的框架下,中國直銷必將走上規范化的運營軌道,而中國直銷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民族直銷企業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民族直銷企業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誰能舉起民族直銷的大旗?怎樣樹立民族企業的標桿作用,不僅是企業的問題,也是政府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以前,也有過一些企業,喊出了要舉起民族直銷大旗,打造中國直銷航母的口號,但多是出于炒作的需要。認真分析一下我們的民族企業,有直銷經驗的只有天獅和新時代兩家可以當此重任,特別是天獅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家大型的跨國企業集團,然而,目前卻沒有能夠獲得直銷牌照。新時代雖然獲得了牌照,卻被限制在北京地區,沒有了與“安利們”競爭的條件,因為同樣一種經營模式,在北京是合法的,而一出北京就可能成了非法的了,這就在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民族企業的發展,需要有關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關心與支持,在直銷業也一樣,我們不能把直銷中的那些不規范行為遷怒于民族企業,而應該支持、引導企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這也是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因為政府部門不只是承擔管理的職能,而且也應該承擔服務職能,在嚴管的同時加以引導和服務,讓一些有實力和發展前景的民族企業盡快發展壯大起來,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有人說,傳銷的泛濫與屢禁不止與我們的管理方式有關,這話也并非沒有一點道理。對于部分內資企業來講,由于其發展時間短,自身實力有限,有的很難申請直銷牌照,規范運作的成本要比違規操作的成本大得多,所以造成了一些企業進行地下運作。還有一部分企業,有實力、有發展前景,也愿意規范發展,但政府遲遲不給直銷牌照,即使給了也受到區域限制,所以造成了一些企業在灰色地帶運作。這也給傳銷分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溫床。
監管的目的是要規范發展,是要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正常經驗秩序的同時發展經濟,要讓我們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目前,內資企業是只能承擔企業公民責任,而無法享受平等的企業公民權利,這樣勢必會限制有發展潛力的民族企業的發展。
因此,在直銷牌照的審批中,我們不要求過分保護內資企業的利益,而為外資企業設一些壁壘,但也不能去一味限制民族企業。我們只有遵循馬秀紅副部長 “內外一致,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承諾,充分考慮到民族直銷企業的利益,按照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的原則,才能盡快地促進我國的直銷業向成熟、規范、健康方向發展,才有利于規范直銷和打擊傳銷,才不至于在打擊中出現極左和極右的現象,才能使直銷這一營銷方式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到目前為止,獲得牌照的13家企業中,外資占了10家,內資占了3家,而突破區域限制的只有3家外資企業,僅3家獲得牌照的內資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了區域限制。作為民族直銷企業老大的天獅集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獲得牌照,這不得不讓我們為民族直銷企業的發展擔憂了。
“內外一致,公平競爭,共同發展”,這是在“廈門會議”上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向中外企業做出的承諾。馬部長的這一承諾,著實讓業界興奮了一陣,因為這預示著開放后的中國直銷市場,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可享受同等待遇。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需要扶持的內資企業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馬部長的這句承諾似乎并沒有實現,我們的民族直銷企業同樣與以前一樣,處在“小媽生的”地位上,所以,我們不得不為民族直銷企業的未來擔憂。
民族直銷企業是弱勢群體
眾所周知,直銷在國外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而在國內的發展才16年。直銷這一營銷模式進入我國大陸,也是由外資企業帶進來的,而這些外資企業在進入我國大陸前,在國外都有著成熟的直銷運作經驗。比如安利,是直銷這一營銷模式的祖師爺,不但有著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其制度、文化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功經驗是內資企業望塵莫及的。與外資企業相比,內資直銷企業顯然是弱勢群體。內資企業中,除了天獅和新時代以外,其余企業都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如美羅、富饒這樣的企業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規模,另一類如哈藥、康力、隆力奇這樣的大型企業,雖然實力雄厚,但沒有直銷運作經驗,我們這些民族企業與國際直銷巨頭相比,顯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一直在提倡關注弱勢群體,那么,對于這樣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辦,是否需要關注,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不需要照顧,我們只需要能夠享受與外資企業同樣的待遇,只要有同樣的待遇,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了,那是我們的本事不行,也是我們企業自己應該承受的,可現在的中國直銷兩極分化嚴重,這種分化要是市場形成的,那我們也認了,但現在不是,所以讓民族企業感覺到委曲。”一位內資企業的老總在說這話時語氣中透露著委曲和不滿。
有人說,就目前直銷牌照的發放和監管來看,存在打壓民族直銷企業之嫌。說這話也許是對政府部門的用意不太了解,只看到表面現象,可作為一般百姓,也只能看到表面,無法理解背后深層次的東西。曾經,珍奧獲得直銷牌照后,民族直銷企業似乎看到了一點曙光,因為其區域雖然不多,但也沒有被完全限制在一個地方運作,但大家還沒回過神的時候,珍奧的牌照卻又被商務部吊銷了。剩下的3家內資企業中,蟻力神不太好說,中脈也沒有直銷運作經驗,區域還被限制在江蘇一地。新時代雖然具備了與外資企業在同一起跑線起跑的實力,但卻被限制在北京一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安利、雅芳、玫琳凱這樣的巨頭們在外開疆拓土,而且還敢怒而不敢言,時刻擔心什么時候牌照又被商務部收回去了。
中國直銷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中國直銷已經進入了法制化運營時代,在法制化的框架下,中國直銷必將走上規范化的運營軌道,而中國直銷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民族直銷企業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民族直銷企業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誰能舉起民族直銷的大旗?怎樣樹立民族企業的標桿作用,不僅是企業的問題,也是政府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以前,也有過一些企業,喊出了要舉起民族直銷大旗,打造中國直銷航母的口號,但多是出于炒作的需要。認真分析一下我們的民族企業,有直銷經驗的只有天獅和新時代兩家可以當此重任,特別是天獅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家大型的跨國企業集團,然而,目前卻沒有能夠獲得直銷牌照。新時代雖然獲得了牌照,卻被限制在北京地區,沒有了與“安利們”競爭的條件,因為同樣一種經營模式,在北京是合法的,而一出北京就可能成了非法的了,這就在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民族企業的發展,需要有關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關心與支持,在直銷業也一樣,我們不能把直銷中的那些不規范行為遷怒于民族企業,而應該支持、引導企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這也是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因為政府部門不只是承擔管理的職能,而且也應該承擔服務職能,在嚴管的同時加以引導和服務,讓一些有實力和發展前景的民族企業盡快發展壯大起來,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有人說,傳銷的泛濫與屢禁不止與我們的管理方式有關,這話也并非沒有一點道理。對于部分內資企業來講,由于其發展時間短,自身實力有限,有的很難申請直銷牌照,規范運作的成本要比違規操作的成本大得多,所以造成了一些企業進行地下運作。還有一部分企業,有實力、有發展前景,也愿意規范發展,但政府遲遲不給直銷牌照,即使給了也受到區域限制,所以造成了一些企業在灰色地帶運作。這也給傳銷分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溫床。
監管的目的是要規范發展,是要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正常經驗秩序的同時發展經濟,要讓我們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目前,內資企業是只能承擔企業公民責任,而無法享受平等的企業公民權利,這樣勢必會限制有發展潛力的民族企業的發展。
因此,在直銷牌照的審批中,我們不要求過分保護內資企業的利益,而為外資企業設一些壁壘,但也不能去一味限制民族企業。我們只有遵循馬秀紅副部長 “內外一致,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承諾,充分考慮到民族直銷企業的利益,按照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的原則,才能盡快地促進我國的直銷業向成熟、規范、健康方向發展,才有利于規范直銷和打擊傳銷,才不至于在打擊中出現極左和極右的現象,才能使直銷這一營銷方式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