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飲食的四個優點!
發布: 2006-12-02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在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大肆進軍中國之時,東方飲食卻以其精致的外表、健康的內涵,悄然“俘獲”了全世界人民的“芳心”。而其代表性的中國菜,更成為歐美人餐桌上的最愛。臨近年終,本報駐外記者深入各地,探訪了東方飲食在當地的流行情況,以饗讀者。
當今世界范圍內,覆蓋面最廣的飲食模式與飲食文化有兩大“板塊”:一是來自農耕文明,以谷物為主的東方飲食;一是來自于牧養和商貿,以肉類為主的西方飲食。東方飲食崇尚口味,喜歡推陳出新,在食物選擇上廣搜博取,力求物盡其用。而西方飲食講求簡單易行。
現在,當以各大快餐為首的西方飲食軍團在東方領地站穩腳跟時,含蓄的東方飲食卻以一股無法抵擋的“軟勢力”,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西方國家。
植物為主,講求均衡
說到東方飲食,就不得不提其賴以生存的“植物性膳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君石研究員表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比起“肉類當家”的西方飲食更加均衡健康,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推崇的典范。
植物性膳食結構有其無法取代的優點,如脂肪攝入少、膽固醇低、膳食纖維豐富,可預防如高脂血癥、結腸癌等疾病的發生。盡管在十幾二十年前,“吃肉”還是許多中國人生活富足的象征,西方先進的營養學研究卻賦予東方植物性膳食均衡、健康的美名。
糧食“又粗又雜”
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997年中國營養學會通過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條就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可見,谷物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是排在首位的。
以前,大家總認為米面都是越白越好。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糧食在未被加工的時候,有著驚人的防病“功力”。粳米、蕎麥這些不起眼的粗糧重新受到關注。除了“吃得粗”外,“吃得雜”也是東方飲食的另一大優勢。陳君石院士就食品安全問題接受本報采訪時曾表示,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隱患,保證“食物多樣性”是一個很好的自我保護手段。如果你每天只吃幾種食物,一旦有一樣出了問題,健康受到威脅的幾率就會比較大;如果你每天吃幾十種食物,這種風險就自然而然被“稀釋”掉了。
大豆征服整個世界
大量研究證實,大豆中至少有5種物質具有防癌功效。因此,美國學者認為,要預防癌癥,最需要的不是先進的治療方法,而是徹底改變飲食習慣,并提倡美國人每天吃大豆食品。
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營養評價室主任楊月欣介紹說,大豆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但在西方,大豆和大豆制品的消費量卻一直不高,直到近些年,一些以大豆提取物為賣點的保健品才開始受到公眾關注。
365天離不開茶
說到東方飲食,自然離不開茶。國家一級評茶師沈紅告訴記者,經過數十年的科學研究,證實茶有抗癌、助消化、降血壓、抗氧化、降脂減肥、清肝明目等數十種功能。西方人原本鐘愛的咖啡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健康功效,但其中咖啡因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相比之下,茶則以其更溫和的口感和卓越的功效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