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度營銷:直銷十年風雨路
發布: 2006-12-31 00:00:00 作者: 蘭蘭 來源:

從直銷進入中國那天開始,因管理不規范而帶來的麻煩和市場混亂就從未中斷過,是否允許直銷的爭議也從未中斷過,直銷業也因此而成為一個敏感度極高的商業模式。其實,即使在直銷模式的首創國美國,也同樣出現過一系列的麻煩和混亂,在這一點上,國內外無一例外。因此,直銷立法成為行業監管立法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重頭戲。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有直銷業。全球參與直銷業的銷售人員達數千萬人,直銷在全球每年創造的銷售額達830億美元。直銷雖然仍稱不上主流銷售模式,但已經成為傳統銷售模式的一個有益補充。世界直銷聯盟主席狄克·狄維士先生這樣給出“直銷”的定義:“一種充滿生機的直接把商品和服務送達消費者的輸送和流通渠道,通常因產品性能決定這種方式需要面對面進行,由一名獨立銷售人員講解和親身演示。”
我國政府自1995年開始了對直銷業的管理。隨后,直銷在中國開始了一個為期2年左右的市場輝煌。但從1997年開始,由于缺少市場監管經驗,各級監管部門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知道什么樣算合法,什么又算不合法,而是把直銷作為普通的銷售行業來管理,中國直銷市場開始出現混亂局面。1998年4月,國家不得不停止所有直銷公司業務。之后,批準安利、雅芳等10家外企進行轉型,改為公司店鋪+雇傭銷售員的經營模式經營。
按照我國入世承諾,直銷業也被列入開放行列,中國開始了直銷立法之路。盡管數易其稿的《直銷管理條例》即將出臺,但直銷業在中國仍面臨著多重挑戰。比如社會的認同,各種各樣的非法傳銷騙局數年來已經擾得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人對這個行業采取了避而遠之的態度,連直銷與非直銷都很難正確區分;再就是來自監管的困難,口子一打開,很多非法公司必然混水摸魚,監管應該達到一個什么程度才是適合的。
中國直銷,還要經歷新考驗。
新聞來源:中國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