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業打破傳統 沖刺實體通路
發布: 2007-01-02 00:00:00 作者: 陳敏宏 來源:

直銷業者紛紛開闢實體通路拚營收,曾經是直銷天堂的臺灣,是否遇到了嚴重的成長瓶頸?臺灣多層式傳銷會不會就此沒落,值得密切留意!
莫非是人傳人的多層式直(傳)銷在臺灣遇到了成長瓶頸?今年以來,無論是本土直銷商,還是外商業者,紛紛開闢了實體通路的戰線,期能帶進更高的營業收入。
今年6、7月,直銷業大吹實體通路風,而且一個比一個大手筆,搶在臺北信義計畫區此一級商圈,建立實體通路據點。先是克緹,不但標下的信義計畫區B5土地,開發為結合企業總部及國外六星級精品飯店的綜合大樓,同時還在臺北、臺中設立占地數百坪的「克緹國際生活館」,將在年底開幕。
接著,美商如新(Nu Skin)則斥資1億元,租下統一國際大樓29樓及頂樓30樓共千坪的空間,成立如新泉源會館,結合商品展示、健身、SPA、戶外游泳池、咖啡廳等,希望讓旗下直銷商利用會館,拓展更多的會員。
如新一年多賺3.6億元以上
如新預估,會館開幕后,一年應可為如新增加3.6億至4.8億元的年營業額。而來臺搶商機的天獅集團,年底就要在101大樓揚旗出征,預估明年會在臺北、中壢、臺中、臺南、高雄等處陸續開幕大型直銷超市。
「這不只是如新伙伴可以自豪的家,也是推薦新伙伴的輔銷利器。」站在結合商務、文化、休閒與公益的新會館,如新集團臺灣區總裁周由賢從29樓辦公室俯瞰信義區熙來攘往的人潮、車潮,露出滿意微笑。
周由賢指出,如新泉源會館是在公司的讀書會討論藍海策略時,所延伸出來的靈感,「企業必須走出一條沒有競爭對手的道路,才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超市+咖啡 安麗大成長
而臺灣的直銷業龍頭安麗,則于2年前,在桃園投資高達2.5億元,興建了占地5000坪的新型態物流中心,在物流中心里導入超市型態的商品銷售旗艦店,并嘗試自營咖啡店。在旗艦店與物流中心啟用后,果然帶動了安麗的營業額成長,不但連續2年維持2位數成長,去年更沖高至65.79億元,年成長27.8%。
但是,直銷業走向實體通路,有一部分的靈感,實來自中國大陸的政策性引導。1998年中國政府禁止直銷發展,僅核準安麗、雅芳、玫琳凱、完美等10家外資企業,只有以「店鋪加推銷員」的方式轉型經營,遂成為眾家大型直銷業者遂廣設實體通路的開端。
不過,在臺灣直銷經驗中,首先在實體通路中嚐到甜頭的,反而是還沒前進中國市場發展的美樂家,不僅18家生活館深入全臺各地,也繳出來臺不過8年,年營收就達32億元的佳績,成功擠進國內直銷業前5大。
下線與業務員 恐相互排斥
美樂家總經理劉樹崇認為,實體通路就像直銷業的百貨中心,可以讓消費者實際體驗,并與直銷體系相輔相成,包括產品推廣傭金、組織傭金、推薦傭金等,各有一套制度,因此美樂家的實體通路布建腳步也不會停歇,預計還要再開10家據點,朝40億元營收目標邁進。
不過,隨門市據點增加,仍有不少從業者擔心,直銷商的下線與公司門市的業務恐會相互排斥。部分直銷會員更認為,美樂家透過門市建立起當地口碑,已經往單層次直銷的方向靠攏;而克緹、如新開始建立起實體通路,也不無對「多層次直(傳)銷」方式,有留校察看的味道。
對于門市與直銷體系是只能擇一,還是可以雙向運用?雅芳企業公共關係經理莊亞菘分析,純粹的消費者與把直銷當成事業經營者,是兩種不同需求的族群,似乎意指直銷業可以雙向運用。
莊亞菘表示,展示中心對實質業務的推廣,的確最為有效,因為消費者可以像逛街一樣,直接走進門市試產品、試穿,喜歡就帶走;事業型會員,則是以服務補足純消費會員的不足,也就是講究深度服務,貼身接近消費者需求,隨時到府服務的機動性與精神,不是獨自到門市自行採購、退換的零售模式可以比擬。
但也有積極的事業型會員,在累積一定人氣后,加盟門市經營。莊亞菘指出,有的門市會員超過千人,如果以1對1的方式根本服務不完,因此門市也成為另一種維繫顧客關係的方式,不管服務原有下線,還是過路客,都有優勢。「可讓直銷商更清楚、簡單瞭解直銷事業的思維,可以避免被誤解、被漤用的可能性,也能吸引有心從事直銷業的人才。」安麗公眾事務處經理陳功儒點出實體通路的優點。
鞏固直銷人力 業者紛出招
雖然實體通路確實帶來了營收成長、知名度與形象也提升等正面助益,但陳功儒也承認,直銷業者相繼投入實體通路的建置,確實對直銷業「人傳人」的核心經營模式造成沖擊。也因此,在發展實體通路之馀,直銷業者還是回過頭要鞏固傳統直銷體系的人力。安麗今年行銷策略針對事業機會為訴求,強打「改變生命未來式」主軸,吸引不少認同者加入,目前直銷商人數已超越25萬人,較去年同期成長3成。
無獨有偶,急欲從單層次直銷轉向多層次直銷發展的雅芳(AVON),也以電視影集「尋找接班人」模式,發展「千萬要成功」活動,找來2名執行總監,提供年薪百萬的誘因,過程中也吸引不少人,加入成為事業伙伴。陳功儒強調,實體通路只能作為推廣企業形象、產品輔助工具。畢竟對直銷業而言,最重要的仍是「人」。
莫非是人傳人的多層式直(傳)銷在臺灣遇到了成長瓶頸?今年以來,無論是本土直銷商,還是外商業者,紛紛開闢了實體通路的戰線,期能帶進更高的營業收入。
今年6、7月,直銷業大吹實體通路風,而且一個比一個大手筆,搶在臺北信義計畫區此一級商圈,建立實體通路據點。先是克緹,不但標下的信義計畫區B5土地,開發為結合企業總部及國外六星級精品飯店的綜合大樓,同時還在臺北、臺中設立占地數百坪的「克緹國際生活館」,將在年底開幕。
接著,美商如新(Nu Skin)則斥資1億元,租下統一國際大樓29樓及頂樓30樓共千坪的空間,成立如新泉源會館,結合商品展示、健身、SPA、戶外游泳池、咖啡廳等,希望讓旗下直銷商利用會館,拓展更多的會員。
如新一年多賺3.6億元以上
如新預估,會館開幕后,一年應可為如新增加3.6億至4.8億元的年營業額。而來臺搶商機的天獅集團,年底就要在101大樓揚旗出征,預估明年會在臺北、中壢、臺中、臺南、高雄等處陸續開幕大型直銷超市。
「這不只是如新伙伴可以自豪的家,也是推薦新伙伴的輔銷利器。」站在結合商務、文化、休閒與公益的新會館,如新集團臺灣區總裁周由賢從29樓辦公室俯瞰信義區熙來攘往的人潮、車潮,露出滿意微笑。
周由賢指出,如新泉源會館是在公司的讀書會討論藍海策略時,所延伸出來的靈感,「企業必須走出一條沒有競爭對手的道路,才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超市+咖啡 安麗大成長
而臺灣的直銷業龍頭安麗,則于2年前,在桃園投資高達2.5億元,興建了占地5000坪的新型態物流中心,在物流中心里導入超市型態的商品銷售旗艦店,并嘗試自營咖啡店。在旗艦店與物流中心啟用后,果然帶動了安麗的營業額成長,不但連續2年維持2位數成長,去年更沖高至65.79億元,年成長27.8%。
但是,直銷業走向實體通路,有一部分的靈感,實來自中國大陸的政策性引導。1998年中國政府禁止直銷發展,僅核準安麗、雅芳、玫琳凱、完美等10家外資企業,只有以「店鋪加推銷員」的方式轉型經營,遂成為眾家大型直銷業者遂廣設實體通路的開端。
不過,在臺灣直銷經驗中,首先在實體通路中嚐到甜頭的,反而是還沒前進中國市場發展的美樂家,不僅18家生活館深入全臺各地,也繳出來臺不過8年,年營收就達32億元的佳績,成功擠進國內直銷業前5大。
下線與業務員 恐相互排斥
美樂家總經理劉樹崇認為,實體通路就像直銷業的百貨中心,可以讓消費者實際體驗,并與直銷體系相輔相成,包括產品推廣傭金、組織傭金、推薦傭金等,各有一套制度,因此美樂家的實體通路布建腳步也不會停歇,預計還要再開10家據點,朝40億元營收目標邁進。
不過,隨門市據點增加,仍有不少從業者擔心,直銷商的下線與公司門市的業務恐會相互排斥。部分直銷會員更認為,美樂家透過門市建立起當地口碑,已經往單層次直銷的方向靠攏;而克緹、如新開始建立起實體通路,也不無對「多層次直(傳)銷」方式,有留校察看的味道。
對于門市與直銷體系是只能擇一,還是可以雙向運用?雅芳企業公共關係經理莊亞菘分析,純粹的消費者與把直銷當成事業經營者,是兩種不同需求的族群,似乎意指直銷業可以雙向運用。
莊亞菘表示,展示中心對實質業務的推廣,的確最為有效,因為消費者可以像逛街一樣,直接走進門市試產品、試穿,喜歡就帶走;事業型會員,則是以服務補足純消費會員的不足,也就是講究深度服務,貼身接近消費者需求,隨時到府服務的機動性與精神,不是獨自到門市自行採購、退換的零售模式可以比擬。
但也有積極的事業型會員,在累積一定人氣后,加盟門市經營。莊亞菘指出,有的門市會員超過千人,如果以1對1的方式根本服務不完,因此門市也成為另一種維繫顧客關係的方式,不管服務原有下線,還是過路客,都有優勢。「可讓直銷商更清楚、簡單瞭解直銷事業的思維,可以避免被誤解、被漤用的可能性,也能吸引有心從事直銷業的人才。」安麗公眾事務處經理陳功儒點出實體通路的優點。
鞏固直銷人力 業者紛出招
雖然實體通路確實帶來了營收成長、知名度與形象也提升等正面助益,但陳功儒也承認,直銷業者相繼投入實體通路的建置,確實對直銷業「人傳人」的核心經營模式造成沖擊。也因此,在發展實體通路之馀,直銷業者還是回過頭要鞏固傳統直銷體系的人力。安麗今年行銷策略針對事業機會為訴求,強打「改變生命未來式」主軸,吸引不少認同者加入,目前直銷商人數已超越25萬人,較去年同期成長3成。
無獨有偶,急欲從單層次直銷轉向多層次直銷發展的雅芳(AVON),也以電視影集「尋找接班人」模式,發展「千萬要成功」活動,找來2名執行總監,提供年薪百萬的誘因,過程中也吸引不少人,加入成為事業伙伴。陳功儒強調,實體通路只能作為推廣企業形象、產品輔助工具。畢竟對直銷業而言,最重要的仍是「人」。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