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摸準中國直銷的命門?(一)
發布: 2007-03-02 00:00:00 作者: 《世界營銷評論》 來源:

直銷在中國也得“入鄉隨俗”
跨國直銷巨頭安利據說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到了中國卻不得不“入鄉隨俗”,將中國破格作為其在全球唯一一個做廣告的市場。中國市場的地域性、復雜性和特殊性,導致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照搬到中國往往水土不服。尤其是中國的直銷市場,更是具有非常特色。
但是,日本的化妝品巨頭DHC似乎并不認這個理,正在將其在日本市場大獲成功的“通信銷售”模式原封照樣地搬到中國。這種相對于目前中國市場化妝品既有銷售渠道的全新方式,采用網絡銷售、電話銷售、目錄銷售等模式,產品直接從日本總部運到上海的倉儲物流中心,然后再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
成立于1972年的DHC公司,目前已經成為跨化妝品、醫藥保健食品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企業。根據富士經濟調查的數據,憑借“無店鋪”銷售的成功,DHC已連續多年成為日本護膚品卸妝品類占有率的第一位。
但是,對于DHC“通信銷售”這一全新模式,業內人士對其均表示謹慎觀望。就連DHC企劃部廣告公關經理方淑寧也坦言,“對于中國,DHC才剛剛起步,正處在探索階段。中國消費者是否能夠最終接受,我們也正在觀察。”
模仿“戴爾模式”是否能夠在中國市場成功?
戴爾是直銷模式的開山鼻祖。DHC常將自己的“通信銷售”模式類比為化妝品領域的“戴爾模式”。“戴爾模式”的核心在于定制生產和直接銷售,其為用戶提供電話定購“一對一”咨詢服務,用戶可通過網站或免費電話下單購買;其客戶中心擁有精通多種語言的技術支持工程師,通過電話解決客戶技術問題成功率非常高,為銷售的快捷便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與戴爾相似的是,DHC的模式是“通信銷售”,沒有進駐賣場和開設獨立專賣店,產品直接到達消費者,節省了中間許多不必要的環節。
但是,戴爾的直銷模式在中國真的成功嗎?
直銷模式能夠在西方發達國家獲得成功,并不是其商業模式有多先進,而是這些發達國家良好的社會基礎保障系統。比如美國有非常發達的金融服務體系、先進的通訊基礎設施和高效的郵政物流服務體系,這為戴爾的直銷模式實現貨款快速結算、郵購、電話銷售以及后來的網絡銷售提供了基礎保障條件。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規律,直銷模式的成功依賴于三個要素的完美配合,即物流、配套和信用。而目前這三點中國市場都不成熟,直銷在中國所遇到的困難很大。據說戴爾在中國的銷售份額中,直銷所占的比例大約只有60%,另外約40%均采用間接代理方式,即代理商可以通過直購的方式給戴爾下訂單,只不過這不稱為代理商,而稱之為系統集成商,就是把各種PC訂單集成在一起的代理商,當然這也被戴爾看作直銷模式。2005年戴爾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其中主要原因是戴爾直銷模式在中小企業等新興市場以及三、四級城市市場的銷售乏力造成的。
當戴爾帶著這套直銷模式來到中國多年后,近些年在市場上遇到的發展阻力(包括IBM和聯想的上下夾擊),促使戴爾開始醞釀“入鄉隨俗”,計劃建立自己的“店鋪”終端。
我在這里大談特談戴爾,看上去似乎有些跑題,但DHC與戴爾是何其相似,以戴爾的現狀預測DHC的未來,我們可以想見,DHC這套模式在中國市場將會遭受多大的挑戰。
DHC之所以能在上海、北京這幾個中國的國際化大都市取得成功,是因為上海、北京市場的“直銷三要素”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是,中國廣大城市和地區的消費者,仍舊習慣于在商場專柜、超市和專賣店選購化妝品,這種現狀大大限制了DHC消費群體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