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警惕與信用卡的復合金融風險
發布: 2008-02-13 11:29:35 作者: linxueliang 來源: 中國直銷網

2007年9月,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國銀行、VISA國際組織合作發行了國內第一張以直銷行業為主題的聯名信用卡——安利中銀信用卡,在中國開創了直銷公司發行信用卡的先例,由此同時,這一發卡行為也將存在已久的直銷行業與信用卡的復合金融風險問題推上了前臺。
直銷行業與信用卡的復合金融風險,是指信用卡在直銷行業的使用中所產生的各種風險,包括發卡機構的發卡和管理風險、直銷公司對執卡直銷人員管理風險、直銷人員的信用風險、團隊運作的操作風險,以及由上述風險連鎖反應引發的社會風險等。這些風險在直銷行業利用信用卡發展的過程中,交織循環出現,并引發行業觀察、思考、警惕和防范。
一、發卡機構的發卡和管理風險
發卡機構在中國一般指商業銀行,在國外還包括VISA、MasterCard的持牌發卡公司等,如eCosway和香港匯誠財務有限公司(Xpress Finance Limited)合作發行MasterCard信用卡。中國各家銀行在沒有與直銷公司合作發行信用卡之前,對直銷人員控制非常死,尤其對于專職直銷人員,由于沒有固定公司,不便于信用卡后臺審核、發行、維護和追債,往往不能核發信用卡,如2003-2004年的國內首發信用卡的招商銀行就是如此。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啟動信用卡業務,競爭也愈加激烈,信用卡的申請門檻也在相對下降,大牌直銷公司,如安利的直銷人員就相對容易可以辦到信用卡。
事實上,就安利公司的直銷人員而言,在許多中資銀行里,都相對容易申請信用卡,申請安利中銀信用卡的唯一理由,就是其消費積分可以既作中銀信用卡的消費積分,又可以作安利的消費積分。而對于并未持有他行信用卡的安利直銷人員,往往是在其它銀行也不容易辦理信用卡的人。如果安利中銀信用卡在辦理過程中,為了追求發行速度和規模,而降低申請門檻的話,這樣實際上將會把其它銀行并不認可的利潤很低,甚至只會帶來虧損的人,攬入自己懷中,后果將會比較嚴重。
所以,發卡機構的發卡和管理風險,是每個中資銀行所必須考慮的,定好合適的門檻,擇出信用風險較小的申請人,防范申請人的逆向選擇,才是發卡機構所需要重點做好的事情。事實上,這一點隨著國內信用卡市場同質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很難嚴格防范。
二、直銷公司對執卡直銷人員管理風險
在中國,直銷公司對直銷人員的管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安利的合作式,二是如新式的員工制。因此,直銷公司對執卡直銷人員管理風險,將會因直銷公司對直銷人員的管理體制差別,所呈現的狀態也會有所不同。
對安利式的合作式員工管理關系而言,直銷公司與直銷人員沒有雇傭關系,雙方僅僅是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直銷人員并非直銷公司的員工,因此,直銷公司并沒有權利和義務為直銷人員承擔任何風險。所以安利公司對執卡直銷人員的管理風險非常小。正是由于安利公司不需要對安利的直銷人員的資金問題負責,所以安利公司非常愿意與中資銀行合作,發行聯名卡,同時也非常歡迎執有其它銀行信用卡的人,來安利柜臺購貨。
對如新式的雇傭式員工管理關系而言,直銷公司與直銷人員有雇傭關系,雙方是雇主和雇員的關系,直銷公司有非常詳細的直銷人員的資料,便于統一管理。這種情況下,直銷公司對直銷人員的管理力度顯然比前一種要大,相應在地也會更加謹慎地篩選合格經銷商來辦理信用卡業務,因為其直銷人員的信用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信用紀錄。雖然如新的雇員模式有利于公司控制執卡直銷人員的信用情況,但其管理風險的嚴謹度要高于安利,相應地,其管理要求也要高于安利,那么在與其合作的中資銀行在信用卡風險管理上,難度也會降低。
在兩種模式對比之下,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在控制聯名信用卡風險問題上:(1)如果想最大化地減少直銷公司的風險,就應該采用安利式的合作式員工管理模式;(2)如果想最大化地減少中資銀行的風險,就應該采用如新式的雇傭式員工管理模式。
三、直銷人員的信用風險
由于直銷人員對金融知識的貧乏性,直銷員對信用卡的了解還很有限,如何使用信用卡,尤其是還款環節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還款期限、滯納金、罰息、循環利息、欠款不會帶來后果等。面臨的個人信用風險直銷人員應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呢?
1、銀行的錢不要輕易透支,除非你有確定把握可以到期歸還。百分之九十的人選擇從事直銷,是期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美好的未來,直銷事業第一步的資金投入對直銷員個人來說。對于向安利這樣的級差制公司,每月達到考核業績的剛性要求很容易形成囤貨,如果再用信用卡透支沖業績的話,很可能因為還款來源的不確定和收入所得的不穩定,而背上高額銀行利息;對于經受不了級差制高額月銷售壓力的直銷人員,走入雙軌制等固定投入的直銷公司,卻容易陷入在多家直銷公司卡位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果用信用卡透支報單卡位,一樣面臨還款風險。
2、銀行利息非常高,不要讓為自己肯定還得起。現行的中資銀行還款利息是日息萬分之五,實際上是年息18%,而現行銀行一年期貸款利息只是8%左右,可見信用卡的透支成本非常之高。如果只是短期資金使用,可以考慮信用卡透支,但是直銷人員迫不得已需要用信用卡透支時,往往無法能夠估計自身未來的還款能力。而且銀行方面滯納金、罰息等都是以全部透支金額來進行計算的,哪怕只是欠一元錢沒有還給銀行,仍然有可能會欠下銀行一大筆錢。
3、銀行信用記錄是每個人的誠信記錄,切勿抹黑。當直銷人員陷入囤貨、透支、無法還款、欠款欠息的惡性循環中后,后果就是直銷人員在銀行的信用記錄被錄入黑名單,這份名單是各家銀行通用的,這些記入黑名單的直銷人員,無法在任何一家銀行辦理個人貸款,買房買車都不可能,社會征信系統在辦理相關業務時,都會拒絕辦理。要記住,個人信用破產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4、勿陷入用多張信用卡使用的“怪圈”。有不少人會申請多張信用卡,通過打每張卡片不同還款日期的時間差,陷入以卡養卡、循環套錢的“怪圈”之中。在筆者看來,這種方式實不可取,很容易引發多張信用卡同時欠息的現象,后果嚴重;如果找私人或放貸機構借款進行地下融資,也容易引發家人朋友之間的人際問題,或是引發黑勢力問題等。
5、不規范的境外信用卡慎重慎用。不少人申請加入未正式進入國內的直銷公司,往往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香港居民身份和地址,這些偷渡直銷公司經常使用信用卡進行交易,并要求國內直銷人員辦理國外信用卡,有可能實際上辦理的是先付款后使用的預付卡,導致國內直銷人員資金直接匯入國外直銷公司,然后被卷走而財物兩空;同時,偽造身份獲得的信用卡,一旦發生支付糾紛,直銷人員只有認賠;同時,根據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外資銀行發內地發卡,需要在內地設立“銀行卡數據中心”,所以,非中國人民銀行批產準的信用卡,在中國大陸使用中,也會面臨諸多問題。
四、團隊運作的操作風險
對于部分比較玩得轉信用卡的直銷人員,也可能在正常使用信用卡的同時,出于個人目的,誤導不了解信用卡的直銷人員或是自己所處團隊人員,錯誤地使用信用卡,給他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種是危害比較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犯罪。
最簡單的,當屬部分直銷人員,直接借用他人信用卡刷卡,而無法到期還款,導致他人信用記錄抹黑。
高明點的,當屬部分團隊領導人,為了達到個人業績或團隊業績,在下屬直銷人員業績沒有完成時,要求下屬直銷人員透支信用卡,保證其個人或團隊業績,這樣一方面形成了囤貨,另一方面下屬直銷人員在能力不及時,形成信用卡欠款,既使下屬直銷人員信用記錄抹黑,又破壞團隊內部關系,很有可能造成信任崩盤,合作破裂,團隊分離。
惡意性的,當屬部分團隊領導人,在直銷環境不好,直銷難民較多時,利用自己或團隊之便,鼓動下屬直銷人員辦理信用卡,先透支報單,然后如法炮制,借用銀行的錢發展自己業績。由于直銷領導人承諾的未來收入只是想象中的數字,只要沒有產生新報單,就會連發多米諾骨牌式的團隊個人信用風險,造成多人信用記錄抹黑,這種靠透支發展團隊的方式注定只是飲鴆止渴。
據我國刑法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偽造或者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惡意透支,數額較大的行為”,叫信用卡詐騙罪。上述三種典型的團隊非法使用信用卡的行為,還有其它形式的團隊非法使用信用卡的行為,如果金額較大,都有犯罪可能。
五、由上述風險連鎖反應引發的社會風險
由于直銷經濟總量,在全國GDP中占有數量非常小,直銷人群執有的信用卡數量占全國信用卡總數量的比重也非常小,所以,上述四種風險復合起來造成的金融損失和社會危害,相對而言并不大,但是對直銷員個人,或是直銷團隊而言,危害則是非常大。
隨著安利中銀信用卡的推出,其它中資銀行與直銷公司對聯名信用卡的發卡沖動也在躍躍欲試,為了防范可能出現的直銷與信用卡的復合金融風險,相關部門應該提早做出防范。前車之鑒當屬臺灣“雙卡風暴”對直銷業的巨大沖擊。
臺灣直銷雙卡風暴,是指因臺灣2005年的“雙卡風暴”對臺灣直銷業造成巨大損失。所謂“雙卡”,指的是信用卡及現金卡,“雙卡風暴”重創直銷業的起因就在于,有些直銷公司或組織鼓勵直銷商,尤其是號召家庭主婦或是沒有資金的年輕人,通過信用卡透支來報單進貨,以達到較高業績,從而提高獎金成數,直銷公司也可借此沖高公司業績。此舉借臺灣金融界吹起的消費信貸風氣,和金融機構血拼沖刺發卡量并以各種名目吸引辦卡者透支消費,以直全島人民普遍透支成風。但對于沒有穩定收入的島民,在還不出錢的情況下,只好辦理多家銀行卡,通過還款期不同以卡養卡,這樣造成的惡性循環和“雙卡”18%的循環利率,發卡銀行在催討無門、不堪負荷之下,爆發臺灣金融史上嚴重的“雙卡風暴”。
臺灣直銷雙卡風暴中,不少直銷公司和直銷人員深陷其中。由于直銷人員大量透支沖業績,當發卡銀行緊縮核卡或借款,便阻斷了“透支直銷模式”的血脈,使得此類公司或組織的業績大幅衰退,甚至造成營業危機,最典型的個案當屬“階梯英語”。“階梯英語”通過鼓動消費透支沖業績,在2005年時營業額沖上32億元的歷史高峰,數倍于轉型直銷之前。但透支沖刺的發展注定沒有扎實的根基,雙卡風暴后,分期繳款的會員在無錢續繳費用的情況下,大舉向公司要求退貨,“階梯英語”面臨擠兌、無力經營、聲譽破損問題,最終宣布破產退出臺灣直銷市場。同時,由于“階梯英語”讓會員辦理消費性貸款,類似于國內的住房消費貸款,消費會員簽訂的貸款合約是消費者與銀行間的貸款合同,而不是與“階梯英語”的借款合同,“階梯英語”如同房地產公司一樣,很巧妙地把還款風險轉嫁到銀行身上,因此,消費會員在退貨后根本無法按合同向“階梯英語”索要退款,依然需要如數持續履行與銀行的貸款合同,仍然無法從“雙卡風暴”中抽離。此種非常惡劣的直銷與信用卡的復合風險進而推動經濟風暴衍生出社會問題。與之類似的多起相關案件,導致臺灣島內金融秩序嚴重受影響,臺灣金融主管當局迫于現實,要求各銀行自2006年4月1日起,不宜再與直銷企業合作辦理直銷商以消費借貸方式購買直銷商品。
數據顯示,臺灣直銷產業在2004年因發展迅速和信用卡的催化,創下整體產值683.04億元臺幣的高峰,較前一年大幅成長31.38%;2005年下半年爆發“雙卡風暴”,臺灣直銷產值上半年高歌猛進,下半年急速冰凍,停留在683億元臺幣;危機延伸到2006年,臺灣直銷產值大幅縮水為553.4億元臺幣,較2005年大跌了130億元,幾乎跌回3年前2003年的市場水平。事實證明,一旦對直銷和信用卡的復合金融風險控制不當,將會導致風險連鎖反應引發復雜的社會風險,不但會強烈沖擊直銷行業的正常發展,而且將極大摧毀人們對直銷行業的信任度,并引發非常可怕的社會后果。
安利中銀信用卡在中國開創了直銷公司與中資銀行合作的先例,但從業人員和管理部門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直銷與信用卡嫁接之后產生的復合金融風險,一方面需要通過拿牌直銷公司對直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的時候,普及、講解、剖析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潛在風險,另一方面需要從行業治理角度,對中資銀行和直銷公司分別加以約束和規范,避免在合法直銷經營活動中,采用非法手段,誤導并非法利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造成直銷人員或直銷團隊的危害,從而肅清直銷經營中的不法環節,建立良好的直銷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