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江:王君平離職的行業啟示
發布: 2008-03-04 00:34:07 作者: 胡遠江 來源: 中國直銷專業網

“對”與“貴”的選擇代價
對于近兩年的中國直銷行業而言,稍微細心一點的人們都會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只要在整個行業中稍有光環的業界人士,無論是其息影田園還是重現江湖,都會引發一陣騷動,而有關于其潛、伏、行、走、去、留、言、搏等都會成為業內人士關注和談論的話題之一。今天的王君平又面臨著這樣一種狀態了,而這就如同他去年選擇和健道國際東家孫劍豐攜手并肩通告業界共創偉業一樣;春節剛過,他和孫劍豐黯然握別分道揚飆,3個月的蜜月之癢,讓業內關注的朋友們有些納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雙方如此快速訣離?孫劍豐和王君平,一個推脫造訪電話,一個直陳個人家庭原因,雙方都三緘其口,而這種有口難開的背后本身又有什么苦衷呢?
由于職業的原因,本人和以上兩位人士都有過交往,二人留給我的印象都不錯。作為一個青年企業家,孫劍豐身上除了散發著“蒙派藥商”獨有的草原狼性之外,同時在言談之間還透析出長江商學院進修時所積聚的經緯之氣;王君平呢,謙謙君子,外資企業工作的經歷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職業經理人標準的精明和審慎在他身上隨時隨地都有展現。但是,就是這么兩個人,一個求賢若渴,一個壯懷激烈,在經歷了閃婚結合后又悄然分開,確實是有些讓人遺憾。如果要去評價到底是誰對誰錯,恐怕一時之間很難,而且也沒有太多必要。但是,對于這個事件本身,讓我突然之間思考到一個行業里的人才問題:它就是企業如何找對人才、人才如何選擇企業。細品王君平離職事件背后的個中三味,我們多少可以為整個行業在人才嫁娶上找到些共同啟示。這個道理歸結起來就是:只選對的,不選貴的。否則對于選擇方和被選擇方都會是一種短暫歡娛后的難言之癢。當然,要真正有智慧地做到這一點,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選擇方和被選擇方都能夠真正地了解自己的需求。
我們來剖析一下孫、王二人的這次合作,就可以發現這種潛在的不和諧音律。首先,孫劍豐之選擇王君平,我認為看中的是他的行業品牌以及這種品牌背后所隱喻的專業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才能,他不僅需要王的開疆拓土和攻城略地的能力,更需要王過去品牌光環對于市場的卓越影響力;他把新直銷平臺的快速崛起完全精英化了;然而,3個月下來,結局估計和孫劍豐的總體設計差距頗大。其次,王君平之選擇孫劍豐,我認為他看中的則是孫作為一個年輕企業家的實力與豪情以及孫所能提供的職業經理人待遇機制,在經歷奧普伊康的敗走麥城之后,他需要有一個平臺復出并建功立業,以此驗證實力并且修復已經受損的個人品牌。所以當孫劍豐熱情邀約之時,王君平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健道國際了。但是,3個月過去了,分手的結果應該是對于王君平當初的選擇和這種短暫的結合做了一種否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在孫、王結合之初,我就預知二者很難持續發展,而駱超的介入更加速了這種離異。因為,在孫劍豐對王君平的評估和選擇中,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毫無疑問,王君平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其職業素養、從業經驗、實戰能力當然是不錯的,而且在整個行業高端職業經理人比較缺少時他還有一定的個人品牌,從常規意義上他也當然值得孫劍豐花高價納入麾下。但是,深度研究王君平的個人履歷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他更適合于在一個擁有一定基礎的外資企業或者國內大型企業從事嚴謹的管理工作和錦上添花似的市場擴張工作,而不適合在一個國內的游擊型企業從事直銷產業的拓荒工作,他不是一個零市場背景上的攻擊手。俗語講的好,“只會屠龍,不會殺雞”,其實所隱藏的道理正是如此。基于此種認知上的差異,孫劍豐對于王君平的選擇顯然有一定的偏差。再加上孫身上所流淌的草原狼性,二人的快速分手也就勢成必然了。而在王君平對孫劍豐的評估和選擇上,他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毫無疑問,孫劍豐身上有成功企業家的特質和建功立業的渴望,同時擁有良好的資源背景和實力背景,完全可以規劃和打造出一個一流的專業直銷平臺,這一點從客觀上講應該完全符合王君平的需求,同時,孫劍豐作為東北人特有的干云豪氣和開出的合作價碼,估計王君平也是興趣濃厚的,因此,從一般情況來看,王君平選擇孫劍豐理由是充足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王君平的偏差就在于對孫的貿易平臺的超速成長對于孫思維慣性的內在影響認知不足;由此也直接造成了對于孫的內在需求缺乏更深刻的透視并且找到達成它的靈活方法體系。再加上王本身對于國際職業經理人相關利益保障準則的頂禮膜拜,引發沖突則是必然的,黯然離去則更是遲早之間的事了。從二人的性格差異上看,孫張揚著絕對力量型個性,王則張揚著力量完美型個性,二人很容易走進激情燃燒的歲月,二人更容易走進激情消退的訣別時刻。
需要歸結一點的是,在中國直銷行業的人才選擇與被選擇中,孫、王二人的故事其實不少,只是有的人們聚焦它,有的人們不關注它。我想從孫、王的閃婚與離異中,我們的職業經理人和企業都應該有所反思:在“對”與“貴”的選擇中一定要遵循一個真理,那就是“只選對的,不選貴的”。至于如何判斷誰是“貴”而不“對”、誰又是“對”而不“貴”,在今天的人才服務第三方機構日漸成熟的時代里,為何不把這項工作交給專業的顧問機構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