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汶川大地震看突發事件營銷
發布: 2010-04-04 21:22:54 作者: 張京宏 來源: 中國營銷咨詢網

先說說企業自發組織搶險救災隊伍的出發點。出發點就是為了搶救群眾,就是為了幫助受災的人員,同時也替政府排憂解難。
現在的一些中小企業,缺乏普遍的社會責任意識。認為四川發生了地震,那就是政府的事情,至于企業,主動性的社會責任意識很少。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百分之八九十的企業和企業主,目的就是賺錢,至于其他,至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可能考慮的比較少。如果你給他們說,四川地震了,去幫助吧。他們可能說,是的,我首先對災區人民表示嚴重的同情,但是,我的企業自己實力有限,沒那么多錢哪。我是有心無力哪。這樣的企業,我們只能是理解它。
至于媒體的報道,和寫文章的人,主流上都是有其難處。許多寫文章的人,特別是專門以寫文章討生活的人,其行文本身就沒有獨立性,就不敢也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因此,這些人難以敢于站出來說,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拿企業的錢,替企業說話,也許有些話他自己都言不由衷。用馬馬克思的話說,資本脫去了蒙在職業關系頭上的各種光環和面紗,把律師、作家、文人和教授變成了直接出錢招雇的工具。
在筆者行文的時候,電話聯系了一些企業界的朋友,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和渠道向災區人民表達著自己的關心。他們或者已經向災區捐助款物,或者正在積極準備向災區捐助款物。比如說中國平安已經捐款500萬元,瑞星軟件已經捐款100萬元,中國海外集團捐助200萬港幣。另有中國直銷網等也組織捐款捐物。
筆者身邊的一些朋友和他們的企業,也在努力組織著捐款捐物,汽車行業里面,通用汽車、上海大眾、中華汽車的一些代理商甚至4S店的老板朋友們也都積極籌備捐獻事項,服裝行業里面,KARLBONO高檔西裝、鄂爾多斯羊絨、榮仕雅羊絨、春竹、米梭、帝高、群工等相應公司和相應人員也都積極以各種不同類型的形式籌備捐款捐物或以其他形式表達自己的態度。
政府有義務把這些參與或積極參與支援工作并有具體行動的企業總結起來,進行表揚。表揚的目的,是在告訴其他企業,政府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支持什么,禁止什么。同時,也應當以各種不同方式的實際政策和制度給這些企業以一定程度的支持。
作為這些企業,行動帶來的企業形象和社會影響力,要遠遠大于直接花錢在電視上進行的廣告。我舉例說明,比如說網絡購物和電子商務領域,許多企業的瓶頸就是信譽度和知名度。如果以救災的形象出現在社會面前,筆者想,后續的許多問題都不言自明,水到渠成地解決了。
企業捐款做好事情,怕就怕做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報道。如果政府在這方面能有系列制度或透明的政策的話,筆者相信,還是有許多企業愿意站出來的。對政府來說,政策就是生產力,對企業來說,做了好事情就應當受到表揚,就應當在群眾中有自己的形象。
而這事情做完,政府的經費問題解決了,企業的形象問題解決了,事件營銷也就成功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全國范圍內樹立了企業的形象,而另一直接后果,就是企業捐助的款項和物品,切實地救了成千上萬災區人民的命,其功勞絕對是“救急”,而不是救窮。
事件營銷要有大手筆。除了策劃大手筆,關鍵人物特別是企業的最高領導人的資本實力、眼界、高度、胸懷等是決定性的因素。記得看過《喬家大院》和《大染坊》,那里面的企業領頭人,面對今天這樣的事件,肯定會出來大手筆的作為一番的。當然,對沒有錢的企業來說,至少這是一個方面,是一個呼喚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有錢沒錢事小,能培育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就已經超出了一篇文章的價值了。(張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