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礎知識,地震自救大全
發布: 2008-05-20 11:11:40 作者: admin 來源: 網絡

地震三要素: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后,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后,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于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四~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筑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托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