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宏觀經濟環境對直銷業及企業的影響
發布: 2008-05-13 21:25:15 作者: 丁靈英 來源: 《中國直銷》

我國宏觀經濟環境對直銷行業及企業發展的影響
演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梅新育
對今天的中國直銷業而言,我想影響直銷行業生存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也就是政策、價格、融資環境、經營商品和稅收方面的問題。
一、政策問題
政策法規對于
直銷行業來說可以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門性的直銷法規,例如《直銷管理條例》,它主要涉及的內容是直接決定企業準入。另一類政策法規則是非專門性的政策法規,這些政策法規并不是專門針對直銷這一個行業,但它能對直銷這個行業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
如果直銷業產生和發展的初期,即怎樣生存、怎樣取得合法地位,是其最重要的問題,那么隨著直銷行業合法化、取得直銷牌照的企業日益增多,企業關注的重心應當逐漸及時地轉移到非政策性的政策法規上面。例如拿牌,無論把牌照的門檻降到怎樣的地步,最終還是需要這企業有現實可行的商業模式,才能夠取得正式合法化的能力,而且諸多其他方面的政策法規也極可能對其產生始料未及的作用。
二、價格問題
在價格方面,溫家寶總理在不久前兩會結束后的記者發布會上明確地講到:“應對通貨膨脹是政府經濟方面的最大挑戰。”雖然,很多部委領導在各種場合表示下半年可望通貨膨脹消除或者降低,但我個人認為這個愿望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一方面,初級產品的居高不下這個基本因素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所改變;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現狀已經發生改變。
此前10年到15年,整個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幾乎是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這關鍵在哪里?絕不是西方人和我們國家的一些“海歸”們吹捧的要歸功于格林斯潘的神機妙算、調控有方。我認為,格林斯潘做的貢獻肯定是趕不上此前10年中國的農民工的貢獻的。中國的億萬農民工用他們的低工資造就了此前10到15年世界上的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但是,這種廉價制造的中國晚餐已經享用完了,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在走向枯竭。
我曾跟隨政府組織的調研組進入農村,所到之處感覺仿佛是經歷了一場戰爭,數百個村莊幾乎見不到19到39歲的男人。這意味著廉價的中國制造的根本條件——大量剩余勞動力的現狀發生根本變化。中國制造的成本在未來10到15年不可避免的上升,促使中國制造成本上升,即使把生產向越南、向印度轉移,也不可能補齊中國造成的缺口。所以,不僅僅是今年,未來10年到15年,我們所面臨的通貨膨脹的壓力遠遠高于之前的10年到15年。
在面臨高通漲的情況下,政府必然要加強價格管制來應對這方面帶來的壓力。直銷產品關系不到民生,所以價格管制還涉及不到直銷商品,但值得關注的是,高通漲的壓力相對直銷從業人員的低收入,肯定會對這個行業產生影響。
企業在考慮價格變動的情況下,要考慮目標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和一些從業人員的收入。從業人員的收入一般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絕對收入,另一方面是相對收入。相對收入就指與其他行業
相比的收入。這里考慮他們的收入,是因為一個行業吸引人才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相對收入和工作環境。
三、融資環境問題
在目前這種高通漲的壓力下,政府部門、人民銀行堅持緊縮貨幣的政策,信貸融資渠道全面緊縮,在近兩年內不太可能根本改變。融資渠道上,對企業經營而言,緊迫性日益上升。世界融資包括為發行股票和發行債券,開辟融資渠道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體現自己融資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企業吸引人才的手段。為了發展世界融資,直銷企業需要向投資者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推銷故事。進入這個市場,直銷企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經營商品和商業模式的穩定性、業績波動風險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問題。
那么解決出路是什么?就是下面這么幾條;第一個,開發不是很容易拷貝的商品、品牌和商業模式;第二個,改善公司內部治理。就是說直銷業過分依賴英雄個人的時代最終是要結束的;最后,就是在融資渠道方面,希望大家更多考慮A股市場。最近一些國內的直銷企業到美國三板先上市,追求以后轉入納斯達克或者是美國主板市場。這些市場流動性太低,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對于監管也存在非常多盲區和漏洞。如果企業把自己上市融資希望過多寄托于一些不規范的投資上,容易招來政府額外“關照”。所以,大家應該更多關注正統的A股市場。從直銷業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沒有可以進入上證股票的候選企業,所以企業可以更多的關注深圳股票這個渠道。
四、商品問題
一個企業的商品豐富有助于削弱暴利色彩,改善社會形象。現在直銷行業已經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最大的問題是社會形象的問題。直銷業的社會負面形象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暴利色彩,而暴利色彩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經營的產品成本價格過分低廉。
還需要注意的是商品本土化和本土特色商品的國際化的問題。例如,中國“食補”的概念,很多美國華人對這類產品是比較接受、趨之若鶩的,但是美國現行的政策法規并不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為企業和商品應當創造怎么樣的法律法規環境就值得思考。另外,不論海外商品引進國內市場,還是國內產品進入海外市場都要進行基礎認證,如何能讓國家之間的認證相互承認,減少認證時間過程,使經營商品的跨國認證便利化,從而減輕企業負擔,這也是政府必須去做的事。
五、稅收問題
在中國直銷行業談稅收是非常敏感的問題,沒有相關配套措施的合并納稅將造成區域間轉移支付,加劇區域發展失衡。現在中國區域發展速度很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有人說“現在中國進入‘三國’時代:東部地區一‘國’、中部地區一‘國’,西部地區好像又是一‘國’,三個區域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差別是天壤之別”。我們很多跨區域的企業總部大多是在
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的大城市,而它的生產或者開采又基本分布在中西部。由于沒有配套的合并納稅系統,必然消耗了原本就比較貧乏的中西部的資源和人力,而稅收交到了較發達的大城市當中,從而造成中西部無力去創造更好的企業生產環境。
所以,稅收分享問題急需改善。同樣,這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內地與香港、外國的稅收協調問題當中,這對國際化經營企業的影響較大。
除此之外,個人所得稅對從業人員的士氣也將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認為美國人有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人的一生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稅收。”因此大家必須對稅收采取理解的態度。
目前,很多企業對政策法規還有許多要求,希望對法律法規進行改革,但是過于頻繁的調整法律法規會使得任何法律法規都沒有權威性。法律法規的目標是給社會人員創造個良好的環境、秩序,所以一個有問題的法律法規也總比沒有規則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