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體失語到集體“救贖”——由直銷企業群奏賑災“集結號”所想到的
發布: 2008-06-20 20:52:00 作者: 禹路 來源: 《新華商》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是商務部一位高級官員在汶川大地震后發出的喟嘆。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編委們在賑災公益專題研討時發出的感慨。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是本刊記者在廣州街頭隨機訪問路人所得到的贊嘆。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真的!
當5·12汶川大地震災難發生的消息傳遍全國時,第一時間作出賑災反應的是直銷企業(健康元藥業總裁朱保國在地震發生后12小時內作出捐款、物千萬元的決定);第一批沒有政府及協會組織為"推手"而完全來源企業自發捐款突破3.8億的行業是直銷行業;第一時間組織100多個志愿者入川展開賑災救助的也是直銷企業。
曾幾何時,這是一個令政府開禁兩難,被政府視為經濟異端的行業;曾幾何時這是一個被社會公眾廣泛誤讀的行業;曾幾何時這是一個被輿論界口誅筆伐的行業;曾幾何時這是一個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行業……
因為誤讀,這個在中國本土奮爭了16年的行業,至今取得"合法"執業執照的僅有19家。與有數千家房地產企業基數的地產業相比較,無疑,這是一個發育不良的行業。從一年要從中國老百姓手中吸走數百億美元的國、內外金融服務業比較,這確實不能算一個已有 "氣候"的行業,但就是這個行業,總的業績規模不到600億,總的平均利潤率不到10%,且還在承受各種"執法主體"巧立名目課以創收的"行業",以自覺的社會公民責任,面對人類共同的自然天災時,以無聲的行動自發走到了抗震救災的公益最前沿而引起了社會的側目。沒有人組織,企業之間也沒有通氣,完全是單個個體的自發,但卻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愛心不約而同地把援助之手伸到了同一個地方。
這是一個悲情滿懷的行業,因為悲情,即使是做社會公益,都無法以"集體"面世,故在3.8億巨額捐助款物的背后,我們與"集體作秀"或"集體救贖"無關,與05年兩部條例頒布時的集體失語不一樣,這是一個直銷行業集體無意識的自覺。或許,我們已經深諳改善企業美譽度對企業生存的重要性,但與龐大的社會慣性相比較,或許,我們尚缺點什么?
缺點什么呢?
讓我們把答案留給安利、雅芳、天獅,留給玫琳凱、寧波三生、健康元……
我們憧憬著,因為我們已往前邁進了一大步。而此刻我只想感謝他們,為大愛而生的行業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