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換位思考培養為一種習慣
發布: 2008-06-20 22:17:00 作者: 李惠森 來源: 新華商

【編前語】一場八級汶川強震更加凝聚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心,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做一件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在大災面前,大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換位思考"這個概念做出最好的集體詮釋,即對災區人民的苦難感同身受,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是否做到了換位思考呢?又該怎樣將這種"換位思考"落地實處?我們不妨帶著以上問題,看看以下的小故事,希望能從故事的解讀中獲取其中的答案。
一、故事區:
●組長的苦惱
一位同事與我分享了他的經歷:他曾經擔任一個區域銷售小組的組長,非常希望帶領整個小組做出突出的業績。于是,他制訂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包括每日晨會、每周目標、月底總結等。每次與小組成員交談時,他都會關注目標完成的情況。然而,幾個月過去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不僅目標沒有達到,小組成員的抱怨聲也與日俱增。他們不愿意和他溝通,甚至敬而遠之。他為此很苦惱。后來,他的家人提醒他:"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你有沒有關注他們的感受,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他們都清楚這個目標與自己的關系嗎?"
對于這兩個問題,他當時無法做出回答,因為他確實沒有想過。
在他看來,帶領銷售小組很簡單,組長想怎么干,大家跟著干就行了。因此,每天的晨會他只是聽聽市場進展,督促成員完成任務,卻忽略了小組各成員的感受。所以,小組的目標沒有得到大家的理解,他們又怎能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呢?
家人的提醒幫助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他因此領悟到:要想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必須要學會理解他人。
二、解讀區: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理解他人呢?
理解他人,從換位思考開始。
●什么是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假想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的位置、對方的立場、對方的角色思考問題。
這就好像玩一種游戲,我們走進他人的思想里,想一想:他是誰,他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會這么想,他有哪些需求、哪些渴望、哪些夢想,他為什么會開心,又為什么會生氣、會傷心……
換位思考的游戲可以用"假如我是……"的句型來進行: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時:"假如我是孩子,會怎樣看待這件事情?"
面對市場銷售時:"假如我是顧客,會喜歡什么?"
面對學生聽課時:"假如我是學生,想聽些什么?"
面對朋友疑慮時:"假如我是這位朋友,會有什么樣的疑慮和困惑?"
用"假如我是……"的句型,實踐"換位思考"就不難。
這種游戲很有趣。在"玩"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立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它會讓你在主動給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寬容的同時,使你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和諧。面對他人時,你會覺得更加坦然。
換位思考要求跳出你所在的層面,站在更大的空間思考。
比如,從你個人的角度,換成你所在的家庭、所在的團隊、所在的行業,甚至換成你所在的國家和民族,換成你所處的時代社會……這種換位的難度更大一些,但是這種換位所得到的也更多一些。它會放大你的心胸,開闊你的視野,就像"魚躍龍門",讓你走出自己的局限,獲得更多的空間,擁有更大的舞臺。
前者好比是在平面上橫向換位思考,后者好比是在空間上縱向換位思考,兩者有著很大的不同。
而世界上很多問題就發生在沒有"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不容易
換位思考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從尊重人的角度出發的。
但在生活中,換位思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
阻礙換位思考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我們自己。
試著問問自己:
當與孩子對話時,我們是否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場、角色來和他交談?
當遇到顧客的投訴時,我們是否會理解他的感受,心平氣和地去了解抱怨的原因?
當聽到不一致的聲音,甚至是批評的話語時,我們是否會樂意先接受下來?
……
再進一步問問我們自己:
當與孩子對話時,有多少次,我們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因為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有多少寶貴的好奇心被我們無情地挫傷了?因此,"大人的忠告"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當遇到顧客投訴時,我們是否也感覺到顧客的焦慮和惱火呢?因為不了解困擾顧客的真正原因,我們也就不能為顧客排憂解難,消除抱怨。
當聽到不同的聲音時,有多少建議和啟發走進我們的腦子里?
……
你是否已經感覺到換位思考不容易了?
是的,換位思考不容易!更何況,一次、兩次的換位思考還遠遠不夠。
因為成就一生需要的是,隨時隨地,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做到換位思考,把換位思考培養成一種習慣。
三、問題區:
1、在這次賑災過程中,如果你是受災者,你會怎樣?如果受災者的親人,你又會怎樣?如果你是救援者,你會做什么?
2、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家庭,你是否做到了換位思考?
3、我們常常為自己沒有得到他人理解而苦惱,怎么獲得他人的理解?
4、能否舉些你身邊的實例,來談談您對換位思考的看法。
溫馨提示:為增強欄目的互動性,下一期開始,《新華商》增設一"心得區",將選登您對"思利及人"的看法與觀點及對以上問題的解答。歡迎各位讀者來信來函或來電,心得獨到者,將會與您聯系,將您的照片及心得想法登載于"心得區",并贈一期《新華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