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品牌的突圍之路
發布: 2008-08-25 23:13:00 作者: 宋健 來源: 新華商

重壓之下,推陳出新
三珍齋在市場上表現出的不適應癥候,某種意義上說,是國內百年品牌企業的一個縮影。
三珍齋如果能及時地在管理、營銷、品牌上進行創新,銷售渠道會更暢通,起到品牌搭車,產品上路的作用。令人惋惜的是,品牌所帶來的短期興奮遮蔽了三珍齋的眼睛。
三珍齋的渠道收縮,雖然有助于企業的成本控制,但是卻非最佳選擇。三珍齋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尷尬局面,主要是因為過于相信品牌的號召力,其銷售策略沒能及時與產品市場的需求保持一致,應該對一些策略進行調整,強化營銷渠道建設,進一步融合與經銷商的合作關系,將渠道的鏈條打造得更結實,并應顧客的訴求不斷開發出新的產品,結合一些必要的營銷手段,從產品、公司、研發等方面進行多層次整合形象傳播,這樣營銷工作才會更加具體化、立體化,公司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持續地增強。但三珍齋卻選擇了在渠道上進行“瘦身”,這種不恰當的決定,注定三珍齋必將退出傳統的店鋪銷售渠道。
三珍齋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投入市場的成本在不斷地增加,產品在超市的銷售額增長卻不明顯,超市的局限成為了三珍齋銷售的瓶頸。這時候,三珍齋需要一個極節省投入資金的平臺,而網絡銷售低本高效的優勢,正適合現在三珍齋的發展局面。而且開設網店還能增強老字號生命力、開拓年輕市場、間接地對實體店面的銷售起到促進作用。
鑒于網絡銷售的這種優勢,2006年,三珍齋揚棄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將銷售重點放在網絡上,在淘寶網開了一家網店。
由于現在很多的百年品牌正處于觀念更新的交替中,網絡銷售作為一種新興的銷售方式,變數頻仍,使很多企業都不敢輕易試水。而三珍齋的轉型無疑是給眾多商家打了一針興奮劑,讓企業認識到網絡直銷對品牌推廣的作用——通過網絡,可以低成本地將品牌推廣到全國,無形之中為百年品牌在突圍上指引了一個新方向。
西泠印社:洗“心”革“面”
1904年,清朝光緒年間,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創建了西泠印社。1913年,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精英云集,讓西泠印社迅速發展,聲望日隆,逐步確立了在海內外金石書畫屆的重要地位。
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科技的沖擊,這一百年品牌如執杖龍鐘的老太爺般漸漸衰老。如今,西泠終于從文人清高的自我迷戀中清醒過來,洗“心”革“面”,開始了自我拯救……
百年品牌等待突圍
西泠印社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地位并不遜于某些官方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泠印社已成為了中國文物史上的一位守護神,其意義不容抹殺。
西泠印社之所以被稱為文物的守護神,是因為在抗日時期,西泠印社的社員為了保護文物,停止了一切社團活動而將保護文物當成社務重點,為此損失了很多的業界精英。然后是文革的十年動亂,西泠印社多次被抄,大批文物、藝術作品被毀,社員為了保護文物而遭到了迫害。西泠印社在這兩次劫難中,犧牲了大量的成員,而換來的成就是保護了文物,給中國保存了豐富的歷史素材。
文革結束后,西泠印社得到了重新發展的機會。西泠印社重新組建起來,并吸收了大量的社員。然而在看似風光的表象背后,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給西泠印社種下了沉寂的基因。
那時候的西泠印社還是杭州市文化局管轄的一個下屬文化單位,與劇團等文化單位的性質差不多。所有財務權人事權均歸文化局西泠印社辦公室管理。當時的全部家當主要分為四塊:西泠印社社團、西泠印社、文物管理部門、杭州書畫社。家當不多,但知名度高;人員不多,但經濟效益好。西泠印社備受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專家推崇,也為國內專家所看重。
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人們的眼球被市場經濟的消費性、娛樂性吸引,舞文弄墨的興趣逐漸消退。文革的沖擊使一些學術功力深厚的社員相繼早逝,讓西泠印社對印學的研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深入,嚴重影響了西泠印社的權威性和美譽度。另外,與中國所有改革前的單位相似,體制的僵化與落后,限制了西泠印社的靈活發展,最終使其淹沒在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社領導班子頻繁調整。文化局在更換西泠印社的領導班子時,說西泠印社這架機器是好的,只存在領導班子等零件沒有搭配好的問題。第一次說這話的時候,社員都相信了,后來走馬燈似的一次又一次換班子開大會再這樣說便沒有說服力了。擺在眼面前的事實是,從1984年到2003年20年換了6任領導,經濟從80年代800多萬的年銷售額、150萬利潤的歷史高點,一步步滑落到2003年竟然虧損了150萬,靠借貸給職工發放基本工資的情況。歷屆領導班子都是長官意志的產物,上級主管部門沒有去研究西泠印社應該有的科學發展機制。
那時侯,因為這種管理模式,西泠印社被人稱之為“坑”,說是誰跳進誰死。以至后來文化局的領導誰也不愿被派到這個單位去了。種種表象,標志著西泠印社正在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