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銷現狀分析
發布: 2008-09-04 13:59:45 作者: 鳴仁 來源: 中國直銷網-zhixiaowang.com

當前的直銷業,在國內被鼓吹被追捧,其實是一種極為不正常的商業原型扭曲!直銷的本質是一種非主流的銷售模式,現代意義上的直銷大約產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是一些家庭婦女兼職銷售化妝品之類的小商品以補貼家用的手段,因而它只適合一些特定的行業和企業采用,不可能成為世界商業模式的主流。直銷不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方式,它只對一些特殊行業適用(如保險),大多數廠商是不選擇直銷模式的,大家熟知的戴爾公司,采用的直銷模式也是直復營銷(direct-marketing),與安利等公司采用的人際銷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大陸的人們為什么對直銷那么熱衷和追捧呢?其實這要從我國的國情說起!因為最早進入大陸的所謂“直銷”其實就是傳銷,傳銷是靠“拉人頭”,以重新分配入門費來實現少數人的愿望,達到個別人掙錢,而絕大多數人為其奉獻。但是往往人們看到的卻不是傳銷課里講的“掙錢的人當了啞巴,賠錢的人做喇叭”,事實恰好相反,是“掙錢的人做了喇叭,賠錢的人忍氣吞聲自認倒霉”。極少數人掙到錢以后,到處宣揚鼓吹,使那些不明就里的人爭相效仿,投入其中,結果是更多的人賠了,那極少數的人掙的更多;而那些賠了錢的人在掙到錢的人面前,總覺得自己是因為能力和生活環境的原因失敗的,都自愧不如自認倒霉,害怕被人知道自己做跟人家一樣的事情卻是完全不同的結局,被人瞧不起,被人嘲笑!因此出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所謂的“成功人士”,無形中就增加了傳銷的誘惑性和欺騙性,導致更多的人從事,導致社會的誤解,最終導致傳銷的泛濫!
真正的直銷業,是一種銷售行業的補充和延伸,是一種輔助的賣貨方式。直銷確實能夠縮短銷售渠道,增加直銷從業者的收入,但是同時就減少了相應的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因為商業運行他的總資金量是不變的,只是分配的環節數變了,那么每個環節相應的金額也就變了。如中國人民大學營銷學專家牛海鵬所分析的那樣,直銷里講的“省去了廣告的費用”,其實也是糊弄人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在央視黃金時段做個廣告,也許需要一億元,但是最少有五億觀眾甚至更多的人知道這家公司,這個品牌的產品,分攤到單個產品的成本就低得多;但是如果用人際傳播,要達到那么大的宣傳效果,成本會比電視廣告高出很多倍!而且資金會更分散的流行很多領域和渠道,不能像做廣告那樣流行個別領域。
現階段,大陸的直銷出現了新的突破口,就是電子商務跟直銷結合,通過互聯網、報紙、電視以及通訊渠道,實現產品的推廣銷售,其速度和回報遠非人際銷售模式可比。現在大陸的直銷陷入了很奇怪的怪圈里,一方面是拿到直銷許可證的國家承認的直銷企業;一方面是沒有拿到許可證,但是在經營發展上卻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和潛力,其活力超過任何一家獲牌企業。我個人認為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現行的直銷相關的法規不適應直銷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像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93年的800元到06年1月1日執行的1600用了13年,但是從1600到2000元卻只用了不到3年。法律法規的目的就是規范和促進相關的領域健康快速的發展的,但是相關機構和個人對直銷有限的了解和我國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卻使《直銷管理條例》成了制約直銷業發展的“絆腳石”。
直銷在現在表面上一派“欣欣向榮”,實際上卻是“舉步維艱”!直銷人員從事直銷,都是從購買直銷公司的產品開始的,很多直銷企業的制度很靈活,靈活到幾乎沒有章法,偏離直銷以消費為發展的大方向了,形成以追逐利益為主的炒作和虛假繁榮。直銷企業的很大一部分銷售額不是來自真正的消費,而是來自直銷的從業人員,具專業人士分析,現目前直銷業的銷售業績有68%是直銷人員購買的。這么大一部分的產品被非消費者購買儲存,然后又低折扣出貨,反過來影響正常銷售,影響產品和企業的社會信賴度。這不是無根據的猜測,是實實在在的,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這樣的處理產品的“牛皮癬”,安利產品6.6折,玫琳凱產品6.2折,如新產品6.2折。相信這些是任何直銷企業都不希望看到的吧?
直銷業以后的方向必然是跟互聯網走到一起,以電子商務、網絡直銷和電視直銷的形式壯大,因為這樣是最快捷的銷售通道。現在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要了解什么產品的功能,使用方法,性價比和物流渠道,只需要到互聯網上進行相應的搜索查詢就一切搞定,人際網絡進入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時代了。現在就有很多這類運作模式的直銷公司,如美亞、科士威、千億,都是以這種模式,網上交流溝通,達成銷售協議和交易程序,網下物流送貨,快捷、簡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