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直銷企業的中國市場敗局
發布: 2008-11-27 12:57:17 作者: 吳垠 來源: 當代直銷

在過去這幾年里,中國直銷界發生了太多失敗的案例,單以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時間為橫斷面看,中國直銷界經歷眾多興衰往事,跌宕起伏。套用一句老話,成功永遠是幸運和偶然的,而失敗則無處不在。
“中國式”直銷失敗的前提是,我們處在一個獨特的中國式直銷的商業環境中。從1992年雅芳進入中國,掀開中國直銷史序幕,直至今日,中國一直處于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法制在不斷建設和完善之中,冒險者需要穿越現行的某些法規才能成功。這造成很多直銷企業不時運行在灰色的中間地帶,直銷企業家的心理與道德底線一次次地遭到挑戰。
直銷失敗前提是中國式直銷環境
在這種劇烈轉型的動蕩下,其實遭到挑戰最嚴重的是直銷民眾。雖然我們強烈地反對“愚民政策”,但在價值觀和方法論缺失的現實中,很多直銷人對迎面而來的過剩信息措手不及。
政策的變化,隨時可以摧毀直銷企業家、操盤手、職業經理人、網頭與直銷員等各個層面的人——他們脆弱的積攢多年的心血與精力。
跟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相同又不同的是,中國直銷史經歷了一個早熟、亢奮與掙扎的時代,首先是那些至下而上的直銷人的生存吶喊,其次是政府入圍WTO的外交政治,促使中國直銷再度開放,盡管開放的程度差強人意。
必須指出的是,很多獲牌企業的經濟特許權,在于其背后的一系列資源,掛靠單位、母體背景抑或公關能力。同樣,這些經濟特許權也是準牌照企業的申牌籌碼,在穩定壓倒一切的社會氛圍下,這部分企業背后的資本力量,也要求它們變革、壯大與獲得保護。例如,曾經有人言稱,大型醫藥保健品企業進入直銷業,將會是政府所喜聞樂見的,也將會給醫藥保健品企業帶來另一個發展高峰。
與之相隨的是,跨國直銷巨頭在生產研發、媒體公關與企業品推方面的優勢,無形中造就了稅收優待等經濟壁壘,萌芽于民間的民營直銷力量在成長中處于“夾縫”的地位。
這種潛規則所帶來的冷暴力表現在:一面是某美資直銷巨頭,在不刊發任何直銷牌照申請的情況下,離奇閃電般獲頒直銷牌照;一面是在政策壓力下,某珠三角企業的富翁老板在一夜間,逼宮直銷職業經理人和團隊,造成高管集體離職;更有卷入涉傳漩渦,大連某民營直銷老板,在骨干入獄后,自己也無奈深陷牢獄苦海。這三種失敗很令人深思。
“藍頓傳銷案”引起的戰略性敗局
DF公司(為產生直接影響而隱去真名)是一個戰略性敗局的典型。
實力雄厚的僑鑫集團為涉足直銷,專門成立了DF公司,月朗公司前執行副總裁出任DF公司總經理。由于看到了月朗通過衛生巾快速崛起的事實,該領導人與他的治理團隊也決定用衛生巾作為DF公司運作直銷的拳頭產品,正是在這種決策下,他們決定兼并一家生產和銷售衛生巾的藍頓公司。
而藍頓此時因為傳銷和資金問題正處于搖搖欲墜的狀態,見DF公司居然主動花錢來接手這個爛攤子,大喜過望。兼并過程順利得讓DF公司的高層都深感不安,但這種不安很快就被新班子的好大喜功所取代。不久藍頓傳銷案事發,并累及DF公司和僑鑫集團,最終導致以該領導人為首的DF公司治理團隊全體下課。
轉型企業投資直銷,都要經歷一個階段,其中,企業的戰略性定位是企業成功的一個要素。綜合各種版本的資料顯示,僑鑫集團轉型直銷的決心,是很巨大與果斷的。自從僑鑫集團傳出進軍直銷的消息,2006年前后僑鑫集團就花大力氣四處尋覓直銷操盤手,在月朗公司前執行副總裁入主之前,都有接近四任人選接受過僑鑫集團的海選了,而且僑鑫集團花了一年時間,交付2000萬保證金預備扎扎實實地做好直銷的預備工作,但后事誰也沒有想到。
“藍頓傳銷案”是整個企業的戰略性轉折點,無論是局外的業界人士還是當事者DF公司治理層都沒有預料到,兼并藍頓公司成了僑鑫集團全面否定直銷模式的轉折點。由于兼并藍頓所帶來的政策性風險,大于了企業的經營收益,僑鑫集團不僅廢止了藍頓公司原行的獎金制度,還全面推行新版的DF制度。在集團的問責下,原有的治理班子集體落馬,直銷被公布將按照傳統方式進行。
在DF公司雛形以前,僑鑫集團有一個規劃,這個直銷綱領盤算的銷售額度是,第一年2000萬,第二年3000萬,第三年5000萬。但當時新上任的DF公司總經理來了個戰略性的大轉變,制定了新的5年規劃,基本推翻原有的方案,提出在銷售年度計劃上是第一年0.7億元,第二年1.6億元,第三年5億元。激進的市場拓展策略,加之政策的打壓效應,導致DF公司走入戰略性的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