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直銷常見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發布: 2009-01-16 23:38:05 作者: 時臺明 來源: 臺北《直銷人》

問題8:經營直銷事業很辛苦
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多源自于:
1.成功與賺錢動機不夠強:所以只要讓他們花時間和精神經營一份事業,他們都覺得那樣很累,因此,當「改變動機」不足時,任何付出對他們來說都是負擔。
2.妄想有一種不用付出就可以成功的方式:這個世界之所以成功者永遠少于失敗者,最主要的關鍵便是在于大多數人總幻想有一種「可以不用付出便能成功」的方法,或者是只想要好的結果,卻不愿忍受中途必需的犧牲與努力。
3.不了解直銷的操作模式:「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不了解直銷操作模式的人,一來不懂得既然是壓縮成功,前面的付出自然要比較多;二來會因不懂而覺得很難,似乎辛苦付出還不一定成功。
4.個性懶散:對任何事都抱持只要必須全心投入就想撤退,以致總是讓機會過門不入。
回答與處理
1.清楚地讓對方思考哪一種賺錢方式不「辛苦」,事實上,在任何領域要成功都必須要先付出,天底下沒有容易賺的錢,也沒有憑空得來的成功。其實,人的辛苦可以分為兩種--體力上的辛苦和腦力上的辛苦,前者是有時間限制的,而且賺到的錢相當有限,后者也許前面的階段辛苦,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便可看出成果。經營事業應當不怕辛苦,辛苦而有代價便是值得,怕的是辛苦卻沒有代價,這點是我們在一開始便要和對方厘清的。
2.收入與付出本來就是相對應的,要有非凡的收入自然應當有高于一般人的付出。因此,我們應當回到原點和對方深入探討「深層動機」,當成功動機夠強烈,對方便會接受「必要的辛苦」;當對方缺少動機,哪怕只是少許的付出,對方都會覺得「太辛苦」而拒絕。
3.舉類似的例子讓對方明白,像是「懷孕生子與把小孩養大辛不辛苦?」,但為什么大多數父母還是愿意生育小孩,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真心想要結果,便會接受中間的過程與付出。
4.直銷剛開始經營就像傳統事業一樣會比較辛苦,然而,一旦當「運作系統和模式」建立后便可「熟能生巧」,尤其是「會場系統」建立后,便可以達到有效借力的目的;當辛苦將開出的「分店」培養起來,未來便能越做越輕松,因此,在經營的過程中寧可「辛苦一陣子,輕松一輩子」,而非「一輩子都辛苦」。
問題9:直銷都要推銷,人脈用完了就沒有了
關于這樣的想法,問題出在對「直銷認知的錯誤」,把「直銷和推銷劃上等號」,事實上,就像前面所說的,直銷是以專業幫潛在對象買需要的東西,而非不管對方需求強要賣東西給對方;此外,「又傳又銷」,初期以行銷為主要收入,一旦組織網建立,則以輔導組織發展獲得高成就與高收入。
回答與處理
1.就行銷的角度來看,直銷的商品大多具備一定的「循環性」,一旦建構穩固的「忠誠客戶群」,自然能不斷創造循環業績,得到持續的多次收入;此外,對于一個成功的行銷人員來說,也不能只集中力量在既有人脈上,更要不斷且持續開發新市場,甚至新人脈與陌生市場的經營都是相當重要的,這不僅在直銷如此,傳統事業也是如此。
2.直銷和一般銷售不同就在于它是同時做兩件事--銷售產品和開分店。前者建立消費網,建構穩固底薪;后者發展組織網,發揮倍增力量。一個真正懂得經營直銷的伙伴,除了分享產品,更會致力于組織網的發展,在永續經營與倍增的觀念下,并不會有人脈用完的問題。
3.現在的直銷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大多會做「新產品系列」和「新市場」的強化,讓發展具有延展性。
延伸問題:直銷要拜托別人、看人臉色
此外,因為對于直銷認知的不正確,這個問題還可能延伸出另一個常見的異議問題,便是許多新的經營者總認為「直銷要拜托別人、看人臉色,所以認為自己不可能放下身段」。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呢?可能因為自我認知錯誤,也可能是部分公司或組織的新人教育訓練出現偏差,教導經銷商要有業績便要求周遭朋友「捧場」。然而,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要在直銷事業中經營出出色的成績,必須抱持長期經營的態度,一時的捧場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當然,也有部分人之所以想要經營直銷卻又有放不下身段的原因,在于認為「直銷都是傳統事業失敗或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來做的」,因此,在心底深層總是害怕萬一自己來經營這份事業,別人不知道會如何看?所以,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就算已經開始經營事業,還是常常會因為心里的疙瘩,導致花許多時間在情緒干擾上,而無法用破釜沈舟的心全心投入以快速創造佳績。
面對這種狀況,無論是還未加入的潛在推薦對象,或者是已經加入的新人,都應當給予正確的教育,當他們擁有正確的認知與觀念,才能用健康的心態將直銷當成永續經營的事業。
回答與處理
1.和產品分享相同,在事業推薦--也就是「開分店」的過程,我們只是將「事業優勢」分享給需要創業、賺錢和改變的朋友,對方擁有充分的「選擇自由」,用人情因素拜托別人加入只會模糊了「動機」,反而造成就算下線進來也很難帶的狀況。就和傳統創業的模式相同,將我們的「創業計劃書」和「創意」清楚介紹給有興趣的人知道,然后他們可以透過自由意志和自身的判斷,決定要不要加入合伙的行列,何來看人臉色和身段問題。
此外,分享事業是在幫助對方「創業與賺錢」,并且把我們經營事業的經驗和know-how傳承給對方,應當是對方拜托我們教他如何經營這份事業。
2.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應當隨著趨勢改變。從過往的觀點來看,總認為人們應當找份「全職」的工作才算正當,包括SOHO族,或是開咖啡廳,都被視為「奇怪」、「不長久」,甚至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去做的。
但是,隨著價值觀的轉變,越來越多人不喜歡「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而喜歡自行創業,同時享受自己想要的人生,像是年輕夫妻開家屬于自己的「便利商店」,甚至「民宿」都已經是許多現代人的人生夢想。
同樣的道理,直銷只不過是隨著時代演進而出現,符合趨勢的「新創業模式」,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年來,越來越多以傳統角度看來條件相當好的對象,像是傳統事業的老板、高學歷,甚至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開始轉型經營直銷。
3.此外,真正的轉型不是等到事業出現問題,而是在最高峰、最有條件或是已經看到未來趨勢之際轉型。就像Intel總是不斷推出新商品以取代前一代商品,而不是等到競爭對手超越自己才想到轉型。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要在現在的社會維持競爭力,不是等既有工作遇到瓶頸才想著轉型,而是要有「備胎」,或是「人生第二高峰」的轉型準備。
問題10:直銷賺錢太慢了
人有時候是非常奇怪的動物,有時看到直銷幫助許多人改變生命,甚至創造月收入數十或數百萬時,大聲指責直銷是「暴利」;有時,看到許多還在奠定基礎的伙伴的收入,又以雙重標準來批評「直銷賺錢太慢了」。
對于向來講究倍增和「高付出、高報酬」的直銷產業來說,為什么會有人覺得賺錢太慢了呢?歸根就柢有幾個原因:
1.好高鶩遠、看大不看小:對于有強烈「投機性格」的人來說,總是想象有個行業能夠一投入就賺大錢,甚至最好不用任何付出就能成功。這類的對象要不就是永遠只是幻想從來沒有付諸行動,要不就是寄希望于「樂透」這種賭博行為。如果要說最快的賺錢方法,搶銀行不是最快嗎?但是,有可能嗎?被抓到了又如何?
2.沒有用「付出與獲得」相對的角度來看:當然,不可諱言,與某些傳統事業大進大出的經營模式比較,或許他們會覺得直銷賺錢的速度太慢,但是,這樣的比較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不同的付出與風險,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報酬率。
如果,在傳統事業用三、五千萬的投資加上極高的風險承受度,有沒有可能賺大錢?當然,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賺到一個資本額,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萬一失敗呢?損失可也是三、五千萬呢!
3.不了解直銷的倍增威力,所以用短期的收入來做衡量標準:覺得前面一段時間很努力,但似乎賺不到太多的錢,卻沒有看到當組織基礎穩固之后的倍增力量。就像7-11剛開始成立之初,無論就營業規模或是獲利來看,許多人都無法看到現在全國擁有超過3600家的影響力。
回答與處理
1.先了解對方之所以認為「直銷賺錢太慢」是基于什么理由:如果只是想找個借口拒絕我們的推薦,那么我們應當回到原點,從「直銷的特性」和「事業優勢」引起對方的經營意愿;如果對方是因為傳統事業大進大出慣了,那么我們就應從「投資報酬率」和「風險」觀念切入,尤其,許多我們推薦的傳統事業經營者,都是在傳統事業中吃了虧,相信「賺多少固然重要,但沒有任何風險,不會一遇到問題便可能造成一生負債」的觀念,應當很容易讓他們接受;對于「好高騖遠」的對象,我們應當盡力導正他的價值觀,讓他知道「任何領域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業,如果對方觀念始終改不過來,那么這個對象值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精神,就必須重新思考。
2.理性的分析,讓對方知道經營事業和投資一樣,「高報酬」的另一面通常代表「高投資,高風險」。傳統事業要能賺得快,一來通常需要極大的資金,二來必須承擔極高的風險,像是炒作「股票」。但換個角度來看,萬一經營不善,所需承擔的后果是否也相對較大。沒有生意是保證賺錢的,可是直銷就算沒賺到錢,只要經營方法是對的,絕對不會賠錢或是承擔高度風險的。
3.分析直銷的「倍增收入模式」:它和傳統事業不同,傳統上班族也許一開始有一定的底薪,如果自己的經驗和條件都很出色,甚至可能一個月有十萬元的薪水,然而,除非特定的機會,否則收入的曲線是呈微幅上揚,經過五年、十年后,收入的改變其實相當微小。
直銷的收入模式則不相同,前面在奠定基礎時,收入可能感覺起來并不特別,甚至有些人的報酬還比不上過去上班的時候,然而一旦組織成形,開始發揮倍增的力量,收入的成長曲線幾乎是直線上升,爆發力往往超乎想象。
所以,我們常看到有些伙伴前面用一、兩年的時間奠定基礎,也許第一年的收入總是在萬元上下掙扎,可是一旦消費網和組織網具備一定規模時,收入會開始快速成長到月入十萬元上下;如果這時持續開發組織,持續培養人才,用三到五年時間深耕經營,透過倍增的力量達到月收入30-50萬并不是太難的事,甚至最終有機會達月收入百萬。
重要的是,這是上班族甚至傳統事業經營者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在經營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以長期的角度和對方溝通,當對方真正以永續經營的角度思考自己應有的「生涯規劃」,往往會發現這份事業是他們應當全心投入,而能夠創造未來的事業。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