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詳細資訊
發布: 2009-04-14 10:03:11 作者: 鳴仁整理 來源: 百度

六 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或涂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七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癥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臺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并發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八.我國手足口病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余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后,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并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進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后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萬余例,死亡40例。2008年下半年山東菏澤出現部分疫情,但被瞞報,直到2009年3、4月迫于輿論當地政府公布疫情。截至4月7日,菏澤市共有患兒4557例,12例死亡。民權縣共有患兒709例,死亡8例。兩地疫情在省內均居第一。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于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注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癥病例亦應在“備注”中注明“重癥”。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并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九.手足口病與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于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于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癥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癥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癥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并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