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江:警惕傳銷T臺包裝秀
發布: 2009-06-17 18:02:57 作者: 胡遠江 來源: 分銷時代

中國有俗語曰: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說的是包裝打扮于人之重要;又有俚語曰: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說的同樣是依托包裝扮靚形象之重要。由此可見,包裝不僅是特定情況下的T臺之秀,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已經被廣泛運用。譬如說,本來臉上溝壑縱橫、寫滿滄桑者,涂脂抹粉后便變得春意盎然、一臉燦爛;本來衣衫不整、形象猥瑣者,但西裝革履、港腔粵調之后便也變成風度翩翩……所有這些,主要源于包裝之功。這些生活中之俗事在過去一些年份里可以說經常上演,司空見慣,有人不辨真偽,拼命前湊搭訕,其結果便難免上當,腸子悔青!
時隔多年,這些陳芝麻爛谷子之事本以為已經沉淀,但近年來在中國卻被一些傳銷組織拾掇起來使用,翻云覆雨讓人眼花繚亂,居然上當者眾,不能不讓人感喟良多!譬如說,近幾個月來,在業界被傳播得風生水起的“世界通”,明眼人一研究就會發現: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傳銷活動,但硬是被包裝成了一個受領導重視、政府支持、前途無限的投資創業項目。于是暗潮涌動、趨之若騖便成了去冬今春的一道風景線。至筆者寫這篇文章時為止,我還經常被各種理直氣壯的咨詢電話所包圍。考慮到我即使24小時回答朋友們的熱線,這也非常有限,況且知道我的電話并且能咨詢到我的人畢竟也是少數,長此以往終究不行。所以,今天我就借用一下《全國商情•分銷時代》雜志一紙版面,把幾年來眾多傳銷組織常用的核心包裝秀跟大家分析,借此給大家抹去慧眼塵埃,也算是完成了一個18年零距離觀察行業者可以自慰的一種責任。
綜觀中國各種傳銷組織對于自己的包裝之術,雖然和過去簡單的江湖之術相比有了巨大差異,但仔細梳理起來還是有蹤可循。歸納起來,大體有如下六個方面:
第一,項目包裝。很多傳銷組織為了聚焦人的目光,同時也是為了增加信任度,它們通常會把自己所從事的傳銷活動隱藏起來,轉而用“國家項目”或“部委項目”等進行包裝,有時甚至斷章取義故意歪曲國家的政策文件;借此全力佐證。其中典型的傳銷案例如“億霖木業”、“萬里大造林”等,其實質都是中國近一兩年來名列前茅的傳銷之大要案。
第二,領導包裝。很多傳銷組織在組織和開展傳銷活動中,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通常也會把相關領導拉出來說事。如號稱自己的企業行為得到有關領導支持,或者某某領導關注并且有過批示等等。這其實就是一種領導包裝,借此以掩蓋它們從事傳銷活動的實質。如果真正碰到認真之士,非得打破沙鍋問到底,較勁查驗一下,他們就會發現一切都查無實據,如有雷同則純屬巧合。其中,典型案例如“大眾郵購”,包括今天把無數人弄得暈頭轉向的“世界通”。前者是2007年中國的十大傳銷案之一,后者之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時日應該也為期不遠了。
第三,品牌包裝。對今天大多數消費者、投資者群體而言,他們在進行消費或者投資時往往受品牌影響比較大,特別是依托公眾傳媒平臺、再加上一些頭頂星輝的名人加盟,這種影響力就更加變得超乎尋常了。諸多傳銷組織都深諳此道,所以,它們在對自己的傳銷活動進行包裝時,慣用的手法之一就是這種借助“傳媒力量”和“明星光環”的品牌包裝。其中,典型的案例如“億霖木業”和“萬里大造林”等等,很多受騙上當的主角難免不是被籠罩在這種奪目星輝之下而失去了正常的思維能力。
第四,投資包裝。今天的中國有兩種習慣在干擾著許多人的正常思維:一是對于資本實力的認同;二是對于外商投資背景的認同。這兩種狀況有時甚至被畸形糅合成為一種慣性邏輯,即外商參與、同時它的另外一面謎底就是企業擁有源源不斷的雄厚資本實力。很多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通常對很多人的這種盲從心理做過深度分析,所以,在對自己的傳銷組織進行包裝時,便經常讓自己企業穿上外商投資的外衣,通過花上幾千元在香港、美國、開曼群島等注冊一個母公司,名頭可以張揚到初聽之下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500強企業。其實質都是“出口轉內銷”的傳銷活動或者境外臭名昭著的傳銷組織在中國的借尸還魂。如2008年風靡一時的“陽光大帝”、“美國互聯網基金”等等。
第五,理論包裝。今天的中國,原始的騙人之術盡管依然不乏市場,但是大多數人已經對于此練就了一定的火眼金睛,并有了良好的免疫能力。可是用專業的新鮮理論包裝起來的欺詐活動卻非常蠱惑人心。諸多傳銷組織即善用這種包裝,從而把他們的傳銷活動建立在新興學術理論支持的基礎上。其中,比較典型的傳銷組織如剛剛查處的“廣西北海傳銷大案”。筆者通過分析,它其實就是用“現代金融投資理論”和“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來虛擬它的運行科學性,而其實質則是以“非法集資”為核心的傳銷活動。它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
第六,公益包裝。做慈善也好,做公益也好,本來是非常好的一種行為,這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它既是我們的企業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建立企業品牌影響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近些年來,諸多傳銷組織在漂白自己的非法經營收益、美化自己的組織和行為時卻往往以此作為包裝。用公益慈善的方式來換取領導的認可、混淆群眾的視聽,其真正目的往往在于掩蓋其從事傳銷活動的本質特征。典型的案例如2007-2008年度被工商公安聯合查處的十大傳銷案---廣西永乾公司傳銷案。
當然,近年來傳銷組織的包裝術還不少,如科技包裝、模式包裝等,但是以上形式是最為典型、“科技含量”也更高的包裝之術,它們往往就像著了畫皮、變得人模人樣的“九尾狐”一樣,很容易攫取人們赤裸裸的投機欲望。正是基于此,筆者濃墨重彩宣示它們,根本目的就是協助諸多信息不對稱者建立一種預警機制。
如筆者本文所言能隨著雜志的發行不徑而飛,助人強心智,識真偽,去僥幸,出淪陷,常懷警惕之心,遠離傳銷傷害,則吾心滿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