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鳴仁:對“雅芳事件”的一點見解
發布: 2009-07-14 15:21:52 作者: 鳴仁 來源: 中國直銷網

最近直銷界最熱的話題可能就屬“雅芳哈爾濱專賣店涉傳”事件了。對于這件事,我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和證據,但是我從各個渠道匯總過來的信息,也許也能夠給大家一點啟示。
首先談談大家最想知道問題,就是“是什么原因導致雅芳再次處在風口浪尖?”說真的,要完全說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次事件,只有那些親自促成這次事件的人才說得明白,我只能在這里分析一下各種相關的因素和造成事件的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就是雅芳確實有違規經營,強行派貨下任務,對待經銷商就像是主子對奴仆那樣,沒有公平可言。矛盾日積月累,任務指標越來越高,最后經銷商忍無可忍,就聯合要求退貨。
第二種可能,就是同行業競爭對手為了搶占市場,利用經銷商的一些情況,鼓動并組織經銷商集體要求退貨,然后收編這些經銷商成為他們的隊伍。原因很簡單,事發地在哈爾濱,有東北人的直率因素,有雅芳制度和運作上的缺陷,但是不排除搶占市場挖團隊的可能性。我相信雅芳的大陸制度應該是一致的,不可能各個區的制度不一樣吧?為什么其他地方沒有這樣的事情出現呢?而且是到目前都沒有出現!
第三種可能,就是雅芳公共關系維系方面出了問題,有部門或者媒體故意找雅芳的缺陷來“敲山震虎”。
第四種可能,不是我的觀點,是境外媒體的報道。 美國《新聞周刊》7月13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中國的獨立幻想,作者說這次事件可能是“可能雅芳讓中國政府不快”。這種可能性不大,就算是雅芳讓誰不快,也不會是政府,最多也就是一些相關部門的人員。
簡單的說就是對于雅芳去年“特別公關費用事件”的另一種清算。這種可能其實不小,因為雅芳的財務審核揭開了郭京毅、鄧湛、劉偉以及劉陽和思峰律師事務所的一些違法情況,進而被調查最后查實。這個案件對于目前這個時期的直銷來說,更加的讓直銷企業無所適從了。
但是以上四種可能的任何一種情況,都是因為直銷在大陸目前的處境和雅芳自身的經營問題綜合發力形成的。目前大陸的直銷,雖然表面上一派繁榮,但是實際上呢?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態度以及相關人員對直銷的了解程度都跟整個的直銷市場發展狀態不成比例,直銷企業處處謹小慎微。雖然直銷對推動經濟發展和解決社會就業以及社會公益事業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目前來說還是處于半邊緣狀態,還有很多堡壘要去攻克,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這樣的局面對直銷業來說確實有失公允,但是也沒有辦法,誰讓直銷業在大陸最早出現的是傳銷狀態呢?
不過說真的,這次的“雅芳事件”的曝光是弊大于利的。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這次事件的曝光,對直銷業,對相關部門,甚至對中國政府形象,都是有害無益的。具體來說:
一. 對雅芳來說,曝光這樣的事情,企業的形象、公信力、將來發展、團隊的穩定,都將受到考驗。雅芳剛剛跟其他5家直銷企業聯合簽署了《廣東省直銷行業自律公約》,其目的和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南方網的記者如是說“標志著我省直銷企業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入了行業自律的新時期”,但是“雅芳事件”卻給這個公約和六家企業直接“一耳光”,雅芳的形象損失和業界壓力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對于雅芳發展和團隊穩定,要是“事件”不是被競爭對手渲染利用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情況,那么就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雅芳將面對全國范圍內的退貨潮。那就是毀滅性的!
二. 這個“事件”除了影響雅芳,也影響到跟雅芳一起簽署“自律公約”的總部在廣東的另外五家直銷企業,同樣也影響整個直銷業。會讓那些對直銷業本來就有看法的人更加堅信自己的看法,更加懷疑直銷行業。
三. 這個“事件”同樣也影響中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形象。也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個說法是典型的“假、大、空”,其實非也!因為中國的發展引起很多對中國不友好的人的擔憂和恐慌,他們處處搜集信息,別有用心的加以擴大和歪曲,再加上雅芳的美資身份和去年的“特別公關費用事件”,就出來了如“美國《新聞周刊》”那樣的文章,詆毀和攻擊中國政府的政策。
四. 對于雅芳的經銷商來說也沒有什么好處。就算這樣做你退掉所有的貨,你以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沒有意義了,就算你的團隊轉移到其他公司,你也得按業績來,而且是從頭再來,就算給你最優惠的條件,也必須從新開始計算你的銷售額,獎金返還的比例也不會太高。其實經銷商可以好好的跟雅芳商量,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商量解決肯定比現在這樣更有利于雙方。這次的“事件”同時也給其他的直銷企業敲響了警鐘,要及時發現問題,把矛盾在內部小范圍內消化是最好的!
以上的這些僅僅是我從公開的渠道搜集的信息分析的,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希望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僅僅是分析而已。也希望所有的直銷相關環節的相關人員和部門,去想想看我說的這些是否客觀,引以為戒,加強完善,共同把直銷行業引向正軌,引向繁榮!!
查看心情排行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支持
高兴
震惊
愤怒
无奈
谎言
枪稿
不解
搞笑
无聊
标题党
顶一下0
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