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廣告支出3.91億美元 2010化妝品業轉折年
發布: 2010-01-07 16:17:02 作者: 鳴仁 來源: 中國化妝品網

進化論創立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他的自傳里提到過“一種普遍的對裝飾的激情”,并強調通常伴以“驚人的”受難過程,該描述專用于以下情形——
中世紀,歐洲貴族婦女吞食砒霜來改進膚色;18世紀,美國女性相信男童溫熱的尿液具有抵抗皺紋的效果;而剔除肋骨以圖蜂腰示人的首批擁護者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夫人們。相對來說,中國傳統的“挽面”法較為實用:一根棉線纏絞成三根,分成兩角交叉狀,一位“好命”的長輩手執一端,另一端用牙齒咬著,雙手一拉一合,一松一緊,將面部的細毛連根絞除。
美麗的欲望與文明同步,所幸,如今人們無需為此承擔過多痛苦。當然,這意味著每年全世界有一千六百億美元的花銷被用于對身體的護理。在經濟低靡的情況下,美容業像往常一樣聲色犬馬。
80年代談美容是“趕時髦”,90年代是“隨大流”,到了21世紀,美容成了青年女性的“生活必需”。美容業在改革開放后發展勢頭非常強勁,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搭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
中國美容產業實際上已經形成包括美容、美發、化妝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訓、專業媒體、專業會展和市場營銷From EMKT.com.cn等八大領域的綜合服務流通產業。
80年代初,我國化妝品消費是人均1元,90年代初上升到人均5元錢,到2000年底已達到人均25元,可以說我國的化妝品人均消費水平的上升是很快的。廣東、上海和北京三個地區人均消費水平已達到80-100元,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發達國家的化妝品人均消費為35-70美元。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化妝品的消費市場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從化妝品的分類看,護膚類的占35%,護發類的占28%,美容類的占24%,香水類的占8%,護膚類的仍是化妝品消費的主流。
我國化妝品的銷售額1982年為2億元,1985年為10億元,1990年為40億元,1995年為190億元,2000年為335億元,比前一年增長16.6%。前十五年化妝品的 銷售額平均以23.8%的速度遞增,最高年份達到41%。2003年,我國化妝品行業全年銷售額達到517 億元左右,與前年相比,同比增長15%左右。到2007年,全國約有200萬家各類美容美發機構,3200余家化妝品生產企業,其中2100家在廣東省,600余家美容美發培訓機構,形成了約2600億元人民幣的美容美發服務產值和約960億元人民幣的化妝品產值。行業年發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長態勢,而上游企業的銷售每年以50%以上的增長率迅猛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給全球美容業帶來了徹骨的寒冷,導致大多數主要依賴歐美市場的化妝品公司銷售業績下滑。不過,中國市場卻“風景這邊獨好”。2008年中國美容市場以23.8%的速度高歌猛進,實現工業總產值近3200億元,行業利潤以37.9%的速度增長,在各行業中保持了最高的增長率,市場容量逐年放大。全國美容業從業人員總數約1120萬人,是第三產業中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
回顧2009年,國內各級媒體對業內違規經營項目的持續曝光,及政府主管部門對行業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過去單純依靠概念炒作而虛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了。有人把本年度政府主管部門和媒體對美容業的一系列監管與曝光驚呼為“危機”,其實,這是極不理智的。正因為美容行業存在了太多的問題,所以,這種“危機”遲早都將會爆發出來的。
全球美容業的十大巨頭
認真了解全球100強美容生產商,可謂是化妝品業的名人錄。這些集團資產總值1682.1億美元。數目最多的是美國集團有33家,法國集團13家,日本11家,意大利10,德國8,英國7,韓國、瑞士和巴西各占3家,俄羅斯2家,中國、比利時、芬蘭、拉脫維亞、秘魯、西班牙和瑞典各1家。
排名依據各集團或業界提供的數據,按各產品在2008年度總銷售量來算,并對一些銷售不滿整個2008年度的產品進行了估計性的測量。非美國公司的銷售量按2008年的平均匯率被換算成美元計算。這次評估的美容產品包括香水產品、化妝品、護膚品、防曬產品、頭發護理產品和除臭劑,還有了瘦身產品和剃毛產品。 歐萊雅、寶潔、聯合利華位居前三 ,排名第一的當屬來自法國的歐萊雅集團(L' Oreal Group Clichy),在經濟寒潮下歐萊雅度過了它的100周年紀念,總純利潤下滑26.6%到19.5億,但高端系列產品仍然盈利。緊接其后的是來自美國的寶潔(PROCTER & GAMBLE),排名第三的是總部在荷蘭鹿特丹的聯合利華(Unilever London),銷售量基本上跟往年持平,增長主要由于價格上升。
美國公司依然占據美容市場最強音,美國公司雅斯蘭黛(The Estee Lauder Cos.)位列第四,第五名的位子也屬于一家美國公司,雅芳(Avon Products),雅芳的重組計劃期望從2005年開始為期三年,內容包括簡化雅芳在美國的分銷網絡以及縮減其產品的數目。所有節省出來的開資都用于擴大廣告的投入和加強雅芳直銷力量。2008年雅芳廣告支出高達3.91億美元,幾乎是2005年的三倍。前十名中還有一家美國公司,就是擁有豐富產品種類的美國的強生(Johnson & Johnson),主要增長源于Aveeno、可伶可俐、露得清以及強生成人產品的銷售,其次是去年六月強生對大寶(北京)化妝品公司的收購所帶來的銷售刺激。
緊追不舍的歐洲、日本品牌,德國的美容巨頭拜爾斯道夫(Beiersdorf)位列第六,市場在西歐,占公司客源的68.5%。集團有意在中國發展護發產品市場,六月份在上海建了妮維雅工廠。妮維雅是旗下最大品牌,2008年取得了10%的全球銷售增長。其他品牌,包括優色林、萊珀妮、SBT的銷售分別上升了12.6%、10.2%和35.7%。集團從2008年12月開始加入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宣稱占有全球美容護膚產品股票的4.8%-4.9%,并有意在2010年前上升到5.5%。
Chanel(香奈兒)是唯一擠進前十的法國企業。據The NPD Group研究公司的數據,旗下兩大香水產品:Coco小姐和No.5在2008年的銷售收入分別上升19%和14.5%。集團與女星Keira Knightley合作拍的廣告為Coco小姐系列香水帶來了不少銷售刺激,使之成為08年第三最好賣的香水,而No.5則排名第五。
另外大名鼎鼎的路威酩軒集團(LVMH)以42.2億美元(28.7億歐元),上升5%的美容產品總銷量位列第十一。LVMH已算是成功抵御這次金融風暴襲擊,2008年收益達2.9億,增長13.3%。CD香水可謂是2008年LVMH旗下的明星品牌,在各地區銷售勢頭保持良好(特別在俄羅斯和亞洲區銷售飆升),獲明顯盈利增長。
作為日本最大美容集團的資生堂(Shiseido Co.)排名第七,資生堂從去年開始的三年計劃目標是讓集團成為一個“全球玩家”爭取獲得10%運營盈利。亞太區是其最大海外銷售區,銷售額得到7%增長,達1096億,集團預期銷售量在中國會持續增長。資生堂將繼續加強化妝品系列在百貨公司的銷售,擴展更多的百貨公司專賣店,致力推動出口量,目標是出口產品達到總銷售的40%。
日本的另一老牌企業花王(Kao Corp)排名第九,受2008年經濟寒潮影響,上個財政年度的美容產品收入下降6.3%到5883億日元。亞洲銷售情況比較理想,主要是碧柔系列在中國和印度利西亞的反應熱烈。北美和歐洲的銷售受到經濟環境、競爭對手和匯率波動的影響而疲軟。
根據全國工商聯美容商會會長馬婭女士介紹,2008年中國的美容美發化妝品需求量已超過日韓,躍居亞洲第一,在世界范圍內僅次于美國、法國,排名第三位。由于中國人口多,需求量大,按照人均需求,中國的美容美發化妝品業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市場非常樂觀。如果把2009年看做是中國美容業的危機年,那么2010年是中國美容業平穩發展的轉折年。稍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危機”,危與機并存合抱,危難之中,必定有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大機遇存在與蘊藏。中國美容業的發展逐漸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