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亂源 轉型之痛
發布: 2012-06-02 21:35:55 作者: 未知 來源: 齊魯晚報

“雅芳的管理就是壓根沒管理!你賣7折、我就賣6折,你賣6折、我就賣5折……市場越來越亂價格越來越低,結果就是誰都沒得賺!”濟南的雅芳經銷商劉紅(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是抱怨連連。2008年以前,她的小店搞次節日促銷就能賺萬把塊錢,而現在僅能勉強維持。“其實就算不簽那個什么霸王合同,我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要不是手里還壓著不少存貨,我早就不干了。”指著店內貨架上林林總總的雅芳產品,劉紅很是無奈。
轉型之痛
“合同門表面上看是雅芳與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沖突,其深層意義在于,它實際上宣告了雅芳此前一直探索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專賣店十直銷’模式的失敗。”
劉紅口中的“霸王合同”,即今年6月雅芳與經銷商們簽訂的《雅芳服務網點授權經營合同》及《服務協議》。合同中明確規定,雅芳產品專賣店除了可能作為雅芳產品經銷商外,還將受雅芳委托成為直銷服務網點,為雅芳直銷人員和雅芳消費者提供服務,獲得雅芳支付的相關咨詢費、服務費及其他費用。
雖然也跟大多數經銷商一樣在合同上簽了字,劉紅和祁女士對此并不認可。
“這不是逼著我們經銷商退出、給直銷員讓路嗎?專賣店要付租金、人工費,要是跟直銷員享受一樣的折扣,誰發展下線多誰才有更多的折扣或返點,專賣店怎么可能在價格上PK過他們?”祁女士憤憤不平。
“合同門表面上看是雅芳與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沖突,其深層意義在于,它實際上宣告了雅芳此前一直探索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專賣店十直銷’模式的失敗。”省城一直銷業資深人士直言,雅芳正經歷著進入中國以來的第三次痛苦轉型。
身為直銷模式的發明者,雅芳進入中國之初也是沿用了全直銷模式,公開資料顯示,1990-1997年中國有十幾萬名“雅芳小姐”;然而1998年國家的一紙“禁傳令”堵住了雅芳的直銷之路,緊接著雅芳中國率先轉型,拋棄熟悉的直銷模式改走專賣店模式,到2004年雅芳在全國已經有6000多家專賣店、2000多家專柜;2005年,為了能盡快拿到合法的中國直銷牌照,雅芳經歷了第二次轉型,推出所謂的“專賣店十直銷”模式,即在零售門店之外重新招募直銷員,重拾直銷業務。
“可能在雅芳看來,專賣店與直銷這兩種模式并行不悖,兩條腿走路怎么都比一條腿走得更快更穩,但事實上,這兩種模式本身便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沖突,二者非但沒有互相幫扶反而經;ハ嗥。”北京盛世傳美首席營銷顧問吳志剛認為,“兩條腿走路”是造成雅芳今日之亂的根源,也因此,雅芳未來的發展模式只能是二選一,要么做好專賣店,要么發展全直銷。
未來之惑
從直銷回到直銷,兜兜轉轉之后,此番回歸并不意味著雅芳簡單地回到了原點:至少多了6000多家專賣店需要“處理”。一旦雅芳決意向全直銷轉型,這些專賣店的出路將成為最大的懸念。
“剛開始做雅芳的時候,感覺雅芳跟安利差不多,或者更高端才對;這么多年過去這種想法早沒了,現在感覺雅芳簡直就是地攤貨,用的人都覺得沒面子!”大學時代曾做過雅芳校園代理的小筑,談起今日之雅芳用的是一種深惡痛絕、恨鐵不成鋼的口氣。
無論雅芳是否愿意,人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將它與老對手安利放在一起比較:
從數字上看,雅芳在全國有6000多家專賣店、直銷員更是號稱達100萬,而安利只有237家店鋪、活躍的直銷員30萬。然而,盡管從全球范圍來講雅芳的業績要好于安利,在中國市場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后者的年度銷售收入至少是前者的10倍以上,2009年安利中國實現銷售額200億元人民幣,而雅芳中國只有25億元。
從形象上看,雅芳的專賣店選址小而分散、店面裝修也不統一,很容易讓人產生“檔次不高”之感;而安利的店鋪則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帶,店面大、裝修考究,與其產品一貫宣傳的高端形象頗為相符。
更重要的是,二者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經營之路:安利堅持直銷,盡管也有店鋪卻不直接做銷售,只為展示形象、提供體驗;而雅芳的專賣店和直銷員從誕生之日
起便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內耗十分嚴重。
專賣店還是全直銷?合同門之前,雅芳其實就已經做出了選擇:今年5月7日,雅芳中國新總經理、南拉丁美洲原總經理奧多內茲上任伊始,便向經銷商發布了《關于中國雅芳直銷發展的聲明》,稱將“堅定不移地朝以直銷為主的經營模式方向發展”。
不過,從直銷回到直銷,兜兜轉轉之后,此番回歸并不意味著雅芳簡單地回到了原點:至少多了6000多家專賣店需要“處理”。
資料顯示,6000余家專賣店中屬于雅芳直接投資的僅有幾百家,其他全部為雅芳的授權專賣店,一旦雅芳決意向全直銷轉型,這些專賣店的出路將成為最大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