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銷組織打著理財旗號騙錢3.1億
發布: 2010-10-14 11:05:06 作者: 趙文明 阮占江 來源: 法治日報

打著網上理財的旗號,實際卻鼓動人們加入網絡傳銷,遼寧人趙偉聯合“志同道合”的何小昌等人,以推廣點擊網絡廣告為幌子、發展會員提成和點擊廣告有獎為誘餌,吸引參加者交納會員費成為網站注冊會員,從而騙取高額會員費,短短一年多時間里竟收取會員費3.1億元
總部設在廣東省深圳市,網絡服務器設在美國,打著澳洲AD網絡媒體廣告公司招牌,利用網絡從事傳銷活動,涉案資金高達3.1億元。
今年9月26日,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宣布,經過縝密偵查,該局成功破獲了一起新型特大網絡傳銷案。
新型網絡傳銷很隱秘
這起新型特大網絡傳銷案被揭開黑幕,源于一年前的一次報案。
2009年11月8日12時15分,幾名中年婦女急匆匆來到常德市安鄉縣公安局深柳派出所報案,稱一個叫陳久英的湖南省桃源縣人到安鄉縣宣傳網上理財,但她們每人交了幾萬元后,陳久英就消失了,懷疑她是個騙子。
接到報案后,幾經周折,深柳派出所民警終于從一間擠滿了上百人的課堂上,找到了打著澳洲AD網絡媒體廣告公司招牌講課的“理財專家”陳久英,并將她帶回派出所。
情況層層上報至常德市公安局。常德市公安局初步判斷,這是一起借助電子商務形式實施的新型網絡傳銷犯罪案件,并迅速組成專案組立案偵查。
經初步偵查得知,陳久英長期從事傳銷活動,多次被公安、工商機關查處過。就在此次被查獲時,乘民警不注意,她已經迅速向上線通風報信。很快,其上線人員變更了一切通訊聯系方式,網站也迅即更改了密碼,民警無法進入網絡。
在隨后的審訊中,見民警沒有過硬的證據,她拒不交代。
專案組決定“放長線釣大魚”,允許陳久英取保候審。
重獲“自由”的陳久英迫不及待地與上線聯絡報“平安”,并積極聯絡會員。
循著陳久英留下的線索,雖經波折,民警卻很快查明,重慶人徐曉東、任良勇就是陳久英的上線。但經重慶警方調查,這兩人長期在外從事傳銷活動,家人也一直與他們沒有聯系。專案組企圖借徐、任兩人順藤摸瓜找到傳銷組織窩點的設想成了泡影。
隨后,專案組查詢了陳久英的銀行卡信息,發現她的銀行卡與在深圳開戶的6個銀行卡有頻繁的資金往來記錄。專案組趕赴深圳調查,發現這些銀行卡都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資料辦理的。通過仔細研究這些賬戶的流水清單,專案組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這些銀行卡內的資金往來都有一定的規律:卡上的每筆存款額都是“490”的倍數,而且往外地轉賬的每筆錢都帶有小數。民警判斷:這6個賬戶應該是傳銷組織收取會費和返還獎金的賬戶,傳銷組織的秘密賬戶在深圳。
專案組認為:只要查到其資金去向,就可以查到傳銷團伙的總部了。然而,該傳銷團伙在陳久英被抓后就停止了這些賬戶的使用。
線索再次中斷。
“金字塔”由會員壘砌
專案組決定從該傳銷組織的網絡后臺數據入手展開偵查,發現該傳銷網站的服務器設在美國。經反復試驗、摸索之后,專案組突破了該網站,取得了網站數據資料。隨后,專案組將截取到的數據在專網上搭建模擬平臺,繪出了該網站組織會員系譜圖。
通過搭建模擬平臺,專案組還有一個發現:按網站規則,會員每天都要點擊網站廣告,并以此作為返還獎金的依據;但有一個編號為999999的會員卻不僅沒有廣告點擊記錄,且有超級權限,能在網站上發布公告、信息,解答其他會員疑問。
專案組分析,此人應是網站管理人員。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專案組從該管理員偶爾使用的有線上網賬號,追蹤至廣州市某學院學生宿舍。在該校保衛處的配合下,摸清了該人的真實身份。
與此同時,專案組發現,該管理人員與一個尾數為1311的電話聯系十分密切。而陳久英的電話本中也有一個尾數為1311的電話號碼,被稱為“龍總”。有意思的是,傳銷網站超級密碼尾數也為1311。
專案組推定,電話號碼尾數為1311的“龍總”,應是該傳銷組織的高層人員。
在深圳市公安機關的配合下,專案組確認該電話持有人名叫李意華,人稱龍哥、阿龍。經確認,李意華就是該傳銷組織的頭目,實際上,李意華也僅是化名,其真名叫趙偉,遼寧人。
2010年2月7日,該傳銷組織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捕歸案。
原來,早在2007年4月,趙偉在傳銷組織“深圳Q金時尚廣告公司”任副總經理時,就結識了參加傳銷活動的北京某財經大學畢業生何小昌,并深為其財務管理能力所折服,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2007年8月,該傳銷組織被深圳市公安局查獲,主要骨干成員均被判刑,趙偉、何小昌僥幸脫逃,后被公安部列為網上追逃的在逃犯罪嫌疑人。
2008年9月,化名李意華的趙偉通過網絡聯系上何小昌,邀請他到深圳共創“大業”。為了讓何小昌活動方便,趙偉盜用他人身份信息為其辦理了身份證、銀行卡、護照、駕照,幫他化名李春輝,還給他買了一輛價值40多萬元的寶馬轎車,許諾賺錢后按20%給何小昌分紅。
2008年下半年,趙偉與何小昌策劃:建立網站,以推廣點擊網絡廣告為幌子、發展會員提成和點擊廣告有獎金為誘餌,吸引參加者交納會員費成為網站注冊會員,從而騙取高額會員費。而后,趙偉、何小昌邀請有技術專長的犯罪嫌疑人陳立、徐鋒亮、馬杰輝、鄧湛平等人設計了網站游戲規則,確定了網站的基本運作模式。
由于該網站傳銷提成多,“信譽好”,宣傳猛,在極短時間內注冊會員人數快速增長。根據該網站后臺數據庫記錄,自2008年9月14日至2010年2月7日,共有注冊會員3萬多人,網站共收取注冊會員費高達3.1億元,扣除返給會員的獎金,網站盈利達6000多萬元。
2010年3月8日,趙偉及何小昌等11名傳銷組織人員因涉嫌領導、組織傳銷活動罪被常德市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
■破案啟示
網絡傳銷很隱秘很“誘人”
近年來,隨著政府打擊力度的加大,媒體的不斷口誅筆伐,傳統傳銷模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大為縮小。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絡傳銷卻異軍突起。
常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支隊長趙勇向《法治周末》記者披露了當前網絡傳銷的幾個顯著特點。
更加隱蔽。傳銷活動都在網上進行,大部分“主謀”躲在網絡背后操控,服務器設在國外,且不斷變換地點,通過銀行轉賬收錢。發展會員也是在網絡上進行,會員的用戶名都是假信息,有各自的登錄密碼。其危害性更大。
欺騙性更大。網絡傳銷披著合法企業的外衣或打著“資本運作”或“政府融資”等名義,利用互聯網,以電子商務、招商、創業為幌子,遮蓋其發展下線非法獲利的本質。而且,網絡傳銷入門費用通常較低,更易誘發參與者“一夜暴富”的發財心理。
網絡傳銷擁有巨大的“客戶資源”。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網絡傳銷宣揚的“低成本快速致富”在大多數網民,特別是剛跨出校園的學生當中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因而,要特別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