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式PE”再調查:PE還是傳銷?
發布: 2012-05-20 21:16:45 作者: 郝鳳苓 楊永民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者按:
本版上一期“門口的PE大嬸”刊發后,一位外資風險投資基金的朋友打來電話,向本報介紹了另外一只跟本報上期所提到的“白宮資本”類似的基金。
本報記者經過深入采訪調查,發現風險投資基金朋友所介紹的這只名叫“TKT投資集團”的PE基金,其運作模式跟“白宮資本”略有區別,但吸引老百姓投資的手段以及所“承諾”的投資回報等PE投資基本脈絡并無太大區別,甚至其在宣傳資料中所引用的有關PE投資回報率和相關參與者的言論都完全一致。
PE騙局何時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2010年5月10日,匯樂創投董事長黃浩因涉嫌集資詐騙近2億元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黃浩對檢方指控的罪行供認不諱。
2010年6月29日,紅鼎創投創始人劉曉人因集資詐騙1.41余億元,被湖州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死緩。
但悲劇仍在上演。
“現在融資詐騙很多,形成產業鏈了”,北京廣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卿正科說,“我這許多客戶碰到很多假投資公司,損失慘重”。
罪者可以繩之以法,但被騙的普通投資者因此遭受的資產損失和心理傷害卻無法“一判了之”。
可悲的是,那些受騙的普通百姓,甚至有人至今仍“不識PE真面目”。“PE大嬸”甚至認為“PE投資不可能賠錢”,甚至還有保險公司英國保誠做擔保。
無論是劉曉人案的馬為紅們,還是黃浩案的“高危投資者”們,還是那些上市前購買原始股的投資者,在下注之前,他們對PE投資的印象是,保本、穩賺甚至大賺。
因此,在瑞士磐石投資顧問(上海)公司的執行董事丁學文看來,對于PE,“老百姓根本就不該碰,因為風險太高,水太深”。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也認為,“PE是富人游戲,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參與的,永遠都是這樣。”
但面對目前國內PE行業,尤其是在創業板的造富神話,誰又能阻止普通投資者不能有搭上財富快車的夢想呢?
2010年5月6日,海普瑞登陸創業板,以148元/股的天價發行,創下A股“最貴IPO”紀錄;依此計算,也為投資方高盛帶來逾180倍的回報。這類案例無疑將成為GP們在LP面前炫耀的資本。
而無論是個人還是PE,突擊入股未上市公司,并迅速在創業板“暴富”的范本,不勝枚舉。
曾經還有一位個人投資者對一個VC朋友算過這樣一筆賬:
該投資者說,“我只投上市之前的企業,投完馬上報材料,證監會的過會率大概是75%,過會上市后,估值大概是上市前的4倍,4倍×75%=3倍。”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自己所做的投資“穩賺,最少能賺3倍”。
這位VC人士覺得,在目前的中國市場,這筆賬算得也不無道理。
投資渠道比較多樣化,資本市場的市盈率不像中國那么高,美國GT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勇認為,相比中國,像美國這樣的比較成熟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市盈率不像中國那么高,更重要的是個人投資者,他們不會像國內,很多個人投資者對某個金融產品基本不懂,對投資風險缺乏認識,眼睛只盯著可能只是個案的過往高回報業績,注重短期投機回報,跟風式地很不理性地盲目投資。
中國人常說“利令智昏”,人們總是喜歡聽神話,而忽略了那些PE敗筆,這大概也是騙子們能得逞的一個重要原因,而PE也很可能被異化為一種“犯罪的工具”。
“只要有套利空間,大家肯定搶著往里面投”,歐肯資本副總裁范衛強說,不過最終市場還是會調節。
據報道,證監會目前已在考慮延長入股創業板公司時間較短的PE的鎖定期限。
但如何滿足“小資本”的逐利本性?
在溫州的一場民間資本高峰會上,面對FOF和PE們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投資門檻,一位公務員向記者咨詢,“我們這樣只能投資十幾萬到幾十萬的人,往哪投?”
而在美國,“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也都有專業理財師指導他們做投資規劃”,王勇說。
在本土投資人楚宇泰看來,中國尚處在初級階段的PE行業,由于機構LP的缺位,不排除GP“會像賣股票一樣,到散戶里面去募資”,甚者有GP不惜冒著踩紅線的風險,向散戶們承諾保底。
而監管的缺失又將道德風險置于不可控狀態。
在達晨創投執行合伙人肖冰看來,目前,“這個市場沒人管,這是很可怕的事”,即使是正規募集的基金,也不排除有人會變,有人攜款潛逃。
“李鬼式PE”再調查:PE還是傳銷?
基金傳銷?
根據本報記者所掌握的資料顯示,TKT集團全稱為“TKT OUR GROUP LTD”,該集團隸屬于具有“歐洲五百年歷史的猶太金融家族”——費希德(FICHTE)家族。
其資料顯示,“FICHTE作為一個猶太姓氏,在歐洲已經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并和歐洲一些極其著名的金融家族保持著聯姻關系,其中包括歐洲最著名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TKT集團創始人于爾根·費希德(Jürge Fichte)的母親伊塔·羅思柴爾德·費希德(Itar·Rothschild·Fichte)即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 FICHTE家族在歐洲金融領域始終以無與倫比的投資智慧以及堅守承諾的清譽而著稱。”
而“TKT 資產管理集團1997年成立,源于FICHTE家族創建的原隸屬于德意志銀行的德國著名金融研究機構TKT金融研究中心。TKT 資產管理集團注冊地是維京群島,總部位于德國法蘭克福”,其業務含有五大板塊,分別為:Trust Services(信托服務)、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Securities Investment(證劵投資)、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Financial Advice(金融咨詢)。
通過費希德家族所控制的TKT集團,以及TKT旗下全資全資子公司SIQO(SAFE INREST QUOTA OBTAIN LTD)資產管理公司,這家“PE基金”正在向中國的老百姓發行一只名字叫“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計劃”的產品。
根據資料,SIQO資產管理公司于2001年成立,在英國注冊并經過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核準,總部位于歐洲金融中心倫敦,是TKT的全球零售資產管理品牌。“截至2007年12月31日,SIQO管理資產總值已超過215億歐元”。
“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包含六只子基金:SIQO環球綠色富農基金、SIQO PIPE組合基金、SIQO環球新動力基金、SIQO環球新科技基金、SIQO環球礦產資源基金、SIQO環球證券基金。
據購買這只產品的一位當事人介紹:“PE一般都是面對大型機構和投資集團,但是為了讓老百姓也能參與這樣一個賺錢的機會,這家公司就降低了投資額度,一次存入一千歐元就可以購買。”
為了讓本報記者了解這只基金的發行模式,該當事人還特別介紹了“在資本主義國家流行了很多年的直購代理人制度”。
按照她的說法,因為把老百姓參與投資PE的額度降到很低,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參與投資。按照這個邏輯,參與購買這個“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計劃”的人就需要發展更多的人購買這個產品。
根據該基金的6代直購代理收益計劃:第一代保薦直購代理人將領取“下線直購代理人投資額和代理人業績在本財政月份總額”的7%作為提成。如果第一代直購代理人發展的下線,再發展下線,即成為首次發起者的第二代直購代理人,首發者將獲得第二代代理人投資和業績總額的5%作為提成。以此類推,一直發展到第6代直購代理人。
如要獲得6代直購收益的巨大回報,必須至少完成15個保薦。按照每個投資者“最低申購份額1000歐元計算,不計算重復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回報,每代每人只平均保薦3個投資者”,所獲得的投資收益總額將達到234150歐元。
即便不參與這種直購代理收益計劃,僅僅是把資金存入這個“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計劃”,其投資收益也相當不菲。按照該計劃的“投資紅利復利結息”顯示,以投資一萬元為例,投資期限90天,其月復利為6.36%,90天期滿本息合計120.3192%,本息總收入為1.2萬元;如果定期投資期限為120天,其月復利為9.62%,期滿后本息收入為1.7萬余元;如果定期投資期限為360天,其月復利為11.28%,期滿后本息收入為3萬余元。
“我就當是存款了,這樣的利息也比放在銀行高很多。況且我們很多人都切切實實拿到回報了,我第一次存的一萬元,三個月后就取回了一萬二。這次我增加投資了,買了三份,每份1000歐元,大概兩萬七千多,明年6月份到期。”上述當事人對本報記者說,這次她把投資期限由三個月延長到一年。
還有多少“屬于老百姓的PE”?
當本報記者見到“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計劃”的一個購買者時,她正在專心的讀一本書——《投資與夢想》,作者是費希德家族的創建者于爾根·費希德,這本書“由德國投資出版社和財務圖書出版社于2003年聯合發行”。
也正是這本書,讓很多老百姓對于這只基金所承諾的回報深信不疑。與本報上期所報道的白宮資本所有投資“由英國保誠保險承保”有所不同,“SIQO資產管理公司每一位客戶的資金嚴格按照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的規定享有英國金融服務補償計劃(FSCS)的資金安全保障,當發生公司不能履行其義務的情況時,每個客戶將得到該計劃的補償,補償限額為55000英鎊。金融服務補償計劃由金融服務補償計劃有限責任公司(FSCS)負責實施。”
在關于SIQO基金的PPT介紹材料中,其前半部分是介紹費希德家族的TKT集團和SIQO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相關的申購回報、直購代理收益計劃介紹等。
而其后半部分,只是一些PE基本知識的普及資料。有意思的是,SIQO的這部分針對普通老百姓的PE普及知識,跟本報記者上期報道中所提到的“白宮資本”對PE知識相關宣傳資料如出一轍。
在對PE知識的介紹中,“SIQO基金”和“白宮資本”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英國前首相約翰·梅杰加盟凱雷投資集團,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加盟私人股權公司Yucaipa,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加盟KPCB等案例來闡述誰在從事PE投資。
同時,資料還列舉了在中國名氣頗大的聯想集團柳傳志、鼎暉投資吳尚志、賽富基金閻焱等從事PE投資的資料。
特別令本報記者印象深刻的是,“SIQO基金”和“白宮資本”都在描述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加盟黑石投資集團時提到這樣一句話:“不做總統,就做PE。”
而SIQO的口號是:讓普通老百姓也有能力參與做PE,因此“把投資門檻降低到了一萬元”,這跟白宮資本“每個身份證只能一萬四千元”也是差不多的套路。
為進一步爭取百姓投資者信任,SIQO還把其通過英國監管部門審核的文件,以及在英國注冊的資料展示出來。根據網站,該公司電話為+44 0870 4328596,地址為Chancery House, 53-64, Chancery Lane, London, WC2A 1QU。
在PPT介紹文件中,SIQO還把注冊地翻譯成了中文:“衡平大廈53-64,衡平巷,倫敦,WC2A 1QU。位于英國倫敦金融和商業中心。”
TKT集團的地址是“威廉洛伊施納大街43法蘭克福,60528號德國”,聯系郵件為technology@tktour.com,電話號碼為+49 6913252。
當本報記者向前述SIQO基金購買者問及是否見過SIQO方面的負責人時,得到這樣的回答:“我們哪有機會見到他們啊,他們都在國外呢,我見到的就是我的上線。”
但四天之后她向本報記者透露,雖然不能見個這個PE公司的負責人,但他們在西三環附近有一個基金購買者開會的地點。跟本報上期所提到的“白宮資本”在北京朝陽區八里莊的集合點性質大致相同。
本報記者就TKT集團和SIQO基金網站所留下的電話和郵件一一聯系,兩個電話均沒能撥通;兩封郵件中,一封“郵件傳輸失敗”,另一封至今沒有任何反應。
PE投資:誰的游戲?
在對中國很多PE基金的采訪中,不少投資基金合伙人都在感嘆中國全民PE時代的來臨。但令人驚訝的是,普通老百姓也糊里糊涂的參與了這場PE大行動。
德恒律師事務所全球合伙人王衛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PE基金的融資模式肯定不是這樣的,投資者一般都具有對投資風險和收益的基本判斷能力。
“我還沒有見過普通老百姓一兩萬元就能參與投資PE的事兒,但是一般PE融資者對LP都有很高的投資門檻要求,一兩萬就能夠參與投資,聽起來有些蹊蹺。很多普通老百姓對于投資有熱情,但沒經驗,有些明顯跟市場相悖的情況,他們卻沒有相應的判斷能力。”王衛東律師說。
在“SIQO基金”和“白宮資本”的宣傳資料中,均無一例外的提到了對于投資回報率的高額承諾,而且均提到有相關保險機構提供預防投資損失的擔保。對此,王衛東律師認為,PE領域沒有任何一家基金敢于給投資者承諾一個回報率,而且保險公司也不可能為PE投資風險提供擔保,“這是不可能的事兒,完全天方夜譚”。
一家國內著名PE基金的合伙人在聽到上述PE基金的募集情況時,覺得完全不可思議,完全違背了PE基金的最基本運營模式。“PE在中國的發展確實太熱了,這就讓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子,利用普通民眾對PE的熱情,以及對于PE運作規律的無知,進行非法斂財,這應該引起媒體和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況且這兩只所謂全球著名的基金,我做了這么多年PE投資,根本就沒有聽說過。”該合伙人表示。
一位外資VC基金的投資經理對本報記者反映,這種針對底層普通群眾的詐騙活動已經出現好幾個月了。“我見過類似的受騙者,她們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狂熱的認為這個東西一定能賺錢。那些騙子PE基金做了很多精美的宣傳材料,讓很多沒有太多知識的老百姓對PE的賺錢能力深信不疑。”這位投資經理頗顯無奈的說。
北京道可特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光超認為,PE在西方被認為是“富人俱樂部”,只有一些億萬富豪、社會名流才聚集于此,從事一些投資資本交易的活動,而并非尋常百姓家的游戲,甚至于PE并不大為尋常百姓所知道。PE一般不會通過報紙、網站、廣告進行推銷,并且參與PE的一般為一些機構投資者,諸如養老基金、保險機構、銀行等資金雄厚的組織,對于個人而言,則設定了一定的資金門檻,這些門檻對于一般個人而言,可謂是難以企及的。所以,PE的“私募”特點非常突出,這也決定他們比較低調和不大為人所知。
劉光超補充說,PE在進行投資過程中也比較專業,有非常專業的投資條款,所以決定進行PE運作也是一幫專業投資人士,并且PE投資也不像一般短期投資,其作為中長期投資,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一般以公司上市作為自己退出途徑,所以其投資一般為長線投資。
根據本報記者對至少4位以上參與投資了SIQ O基金和白宮資本的普通老百姓的調查,她們都是已經“賦閑在家”的老太太,至少有兩名有過傳銷或者代理安利產品的經歷。在剛投入初期幾個月的時間里,確實通過發展下線和這些機構所承諾的收益回報賺到了一些錢。
但同時由于繼續投資所隨之帶來的“更高回報率”,她們在得到一點甜頭之后,都會選擇繼續大筆投資。正如本報記者所采訪的那位“SIQO基金”的投資者,她在投資一萬元的基礎上,三個月后就得到2000元利息回報,使她很快再次投資兩萬七千元,并且深信“明年6月到期時能得到百分之三百多的回報”,以及其他發展下線投資者的高額提成收益。
但在王衛東律師眼中,這正是應該相關監管部門高度注意的,老百姓沒有判斷力,監管部門就應該及時發現并監管類似行為。如果這是一個騙局,一旦老百姓發現自己上當,可能這些所謂的PE基金已經聚集了不菲錢財,隨時可以抽身了。
PE投資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游戲,雖然目前似乎全民PE時代已經來臨,但這種高回報高風險的金融投資活動還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隨便參與進來的。
“等到老百姓反應過來的時候,也許就已經太晚了。”王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