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的市值曾高于美國所有鋼鐵公司總市值
發布: 2011-05-03 14:15:26 作者: 佚名 來源: 未知

回溯美日股瘋股災輪回,中國當下情況與日本當年接近,但業界認為重蹈覆轍不大可能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陽光下沒有新鮮事,當下國內股市的瘋狂情景不僅在國內已經出現過,在國外也有史可鑒。
我們現在正在做什么,他們那時是怎么做的,結局如何,我們如何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看看日本和美國當年的股瘋和隨后發生的股災,對我們現在的判決和決策有參考意義。
日本兩年牛市和14年熊市
考量日本的牛市,會發現兩個常常在當下經濟話題中提起的關鍵詞:房地產和匯率。
整個20世紀80年代,日本全國一片繁榮。由于日美存在巨大貿易順差,美國一直對日本保持高壓態勢,自1985年廣場協議之后,國際社會形成了巨大的日元升值預期并長期持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1985年初的260:1升到1987年的150:1,兩年內日元升值幅度達40%以上。
日本公司在東京和大阪四處開發摩天大樓,這導致房地產價格直沖云霄。1986—1988年,東京地區商業用地價格上漲了一倍。僅僅一個東京地區的房地產總價值就相當于整個美國的房地產總價值。
1955—1990年,日本土地價格上漲了70倍,股票上漲則超過了100倍。當時,全世界的投資者競相購買日本股票。
1984年,日經指數收于11543點;1987年收于21564點;1984—1987年三年漲幅接近100%,原屬正常“慢牛”。然而,隨后兩年的持續暴漲則已過頭,每年差不多上漲1萬點,實屬“瘋牛”。1988年收于30159點;1989年收于38915點的歷史最高紀錄。從1萬點到接近4萬點,5年累計漲幅接近300%。
當時,日本許多投資者已經認識到日本正在變成泡沫的海洋,但人們仍然相信政府和公司能夠同心協力、永恒地支撐這種高水平增長。
為了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日本政府提高了利率。就在利率提高后不久,股市帶著巨大的慣性向4萬點猛沖過去,最終止步于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創下38915點的最高歷史紀錄。隨后數月,掉頭狂跌,一直滑落至2003年4月28日8000點的谷底,日經指數創下20多年來的最低紀錄,走了漫漫14年熊途。
美國股市“漂亮50”神話
鑒于20世紀60年代概念股泡沫破滅的慘痛損失,70年代伊始的華爾街回歸對有著穩定業績歷史的績優股票的投資。
于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股市形成了一輪以50只最大績優公司為投資焦點的所謂“漂亮50”行情。其中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寶麗來、雅芳等藍籌公司,都是其時“漂亮50”中的嬌寵。這些股票被稱為“一次決策”(one decision)股票,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共同基金、信托基金等都蜂擁買入這些“一次決策”的藍籌股。
耐人尋味的是,這一輪以“回避概念投機、回歸價值投資”為宗旨的大盤績優股行情,走到后期竟然也演變成了一波投機過度的概念股行情,“漂亮50”本身最終也演變成為了一個概念。
這一輪藍籌股投機熱潮于1972年達到頂峰,藍籌股的股價上升到難以置信的程度。其時“漂亮50”股票的P/E(市盈率)平均水平達到了40倍以上,一些成長型的公司如IBM、得州儀器公司的P/E曾達到80多倍(一年后,它們的P/E只有20-30倍)。雅芳公司的市值竟然高于美國所有鋼鐵公司總市值。
然而,沒有一家大公司的成長可以支撐80-90倍的市盈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悲劇,這一輪藍籌股投機泡沫直接導致了1973—1974年的華爾街股市大崩盤,市場大跌了約50%,自此步入了長達10年的大熊市。如果投資人買入的時間是1969年的最高點,則經歷1973—1974年的崩盤,投資人必須等待12年才能攤平。
有趣的是,華爾街將1929年的股災稱為華爾街的“熊市之父”,而上世紀70年代的“漂亮50”泡沫破滅被稱為華爾街的“熊市之母”。
我們會走他們的老路嗎?
在和日本美國的比較中,業內人士傾向于認為中國股市現狀與日本股市當年很接近,不過中國股市不大會走日本的老路。
瑞士信貸中國研究主管陳昌華表示,從市盈率來看,美國股市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從1954年到2006年,美國股市(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代表)的平均市盈率(以每年年底的數字計算)為17.4倍,其中最高的年份為2001年的40.3倍(主要是由于當年美國經濟衰退,引致企業盈利大幅下滑),最低的是1974年的7.2倍。而從1981年到2006年,日本東京股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為87.5倍,其中最高為2003年的614.1倍,最低為1981年的21.1倍。目前國內A股市場上海證券。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