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向國際市場還缺點什么?
發布: 2012-06-02 21:50:03 作者: 陳亮 來源: 當代直銷

1851年3月,英國《經濟學家周刊》上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那里的人民既擁有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技巧……又有一個廣袤的大陸提供他們自由支配,并且不斷從英國和歐洲的每一個國家新增加資本和入口。從近60年來兩國的相對進步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美國眾將領駕馭于英國之上,就像下一次日蝕必將出現一樣。”
這似乎是一種語預言。此時,舊大陸發明的火車,已奔馳在新大陸的原野上。大公司的時代呼嘯而來。
在工業化初始的100多年中,福禍相依,人們一次次地走遠,又一次次地回頭。一個公司化的世界還在不斷地向前奔跑,帶著喜悅和疼痛。狄更斯在一百多年前發出的聲音還在反復回響:“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個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前面什么都有,我們前面什么都沒有。”
工業化的快速進程,使得世界在19世紀的一百年中所發生的改變遠遠超過了此前的三千年。然而,正因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時面對與進步相伴的矛盾、沖突甚至災難。美國法學家L.E.小波澤爾曾說,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現代的工人可以買得到的商品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生活在19世紀初的人們所根本無法想象的。但是,面對如何變化的社會、經濟及其帶來的各種問題,又是許多美國學者提出了改革。因此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一些有遠見的美國大型企業開始自我“救贖”。1914年1月,福特公司把工人的工作時間壓縮到每天8小時,并把工資從每天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這個決定立即引起轟動,福特公司的曠工率也從10%降到了0.5%。美國的杜邦公司成為第一批向員工制服加班費和夜班費的公司,也是第一批為員工開始儲蓄賬戶的公司。
所以我們講,企業是經濟細胞,但企業不僅是“經濟動物”,更是“社會動物”,企業在為股東和員工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為全社會創造價值,在為社會進步做貢獻。
或許,“打鐵還需自身硬”。微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高水平的創新和高品質的產品。“蘋果”近期風靡全球,特別是在中國內地也是異常受到追捧,是因為“蘋果技術”更激動著眾多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者。
正如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一樣,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家發生了根本轉變。經濟由封閉到開放,政府權力正在逐步退出經營領域,公司正在回歸到市場之中。當然,中國公司還存在種種問題,中國公司走向國際市場還缺點什么也在討論之中。中國已經進入了“發展黃金期”與“社會矛盾期”并存的時代,中國能否跨越“卡夫丁峽谷”?我們今天強調經濟領域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借鑒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廓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尋找到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鑰匙。
改革開放之初,一位日本經濟學家語出驚人,他認為,中國沒有公司,只有工廠。而今天中國大陸已經有43家公司躋身于世界500強,包括阿里巴巴、江蘇沙鋼等民營企業,更重要的是,超過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支撐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實力其實不太弱。
近來,直銷公司紛紛開拓海外市場,取得的業績不盡相同,有標桿榜樣,也存在形式化、炒作化的現象。總結一下可以看到,其中形式化公司表明,公司形象是直銷開展的支柱,一些公司在國內業績平平,無力發展。當看到很多直銷企業“國外”發展勢頭良好時,紛紛效顰。在國外旅游一圈,甚至沒有邁出國門,便宣稱已經開拓國外市場。炒作型公司則表明,他們往往只在海外租個辦公場地,派幾個網頭在海外炒作一把,就宣稱獲得了顯著業績,營造一種國際市場火爆的假象,用來推動國內市場的發展,夸大公司聲勢。還有某些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員工工資無法發放,便宣稱進軍了海外市場,從而吸引國內網頭大量報單以緩解燃眉之急,導致直銷墜落變成傳銷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有專家就指出,中國直銷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應該落到實處。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仍缺少足夠的世界級的大公司、大品牌和大企業家。中國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必須要有一大批在世界范圍內令人稱道的大公司、大品牌和大企業家作支撐。只有中國公司走向了國際市場,中國才真正走向了國際市場。在造福億萬人民的和諧社會里,直銷方式是企業走向國際的過渡石,大公司和大企業家或許能從直銷企業中走出來。
與此同時,文化營銷也很重要。前一段時間被人們議論的“國家營銷”,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年1月17日一早開始,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時報廣場戶外大屏幕不斷播放。這則宣傳片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在短短60秒鐘時間內,展示了包括邰麗華、吳宇森、宋祖英、劉歡、郎平、姚明、丁俊暉、袁隆平、吳敬璉、楊利偉在內的,涵蓋文藝、體育、商界、智庫、模特、航天等各行各業的數十個杰出華人,以“智慧、美麗、勇敢、才能、財富”等詮釋中國人形象。這引得了很多人駐足觀看,取得了很好的國家宣傳的效果。當然還有《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的后續宣傳。
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通過什么來了解中國呢?他們就是通過這些國家的電影、電視劇、產品。但我們不能讓外國人只從《紅高粱》、《臥虎藏龍》等電影中感覺中國,那樣一個極窮極惡的民族又怎么能被人尊敬呢?這就是我們要重新展示給外國人的中國品牌形象的原因。我們需要學習韓國,學習日本,學習美國,展開國家營銷。只有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好了,中國企業家的國際化才有可能,才能事半功倍。否則,人家憑什么相信一個落后國家的產品值得信賴呢?我們不能只告訴人家,中國的文化最博大精深。得端出牛肉,讓自然的色、香、味,刺激原始的食欲。告訴其本質,這就是國家營銷。
韓國觀光文化部前部長南宮鎮曾說過這樣的話:“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濟征服世界的世紀,21世紀是文化創造新世界的世紀。”這番話將其國家營銷的意圖表露無遺。作為一種國家營銷的有效手段,韓劇在制作和發行時往往不惜血本。當然,現代、LG、三星、SK、希杰、樂天等韓國著名商業品牌成了韓國國家品牌的重要構成部分和形象支撐。
同樣,今天的直銷在國際上已經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演化,從一種看似偶然的現象逐漸演變成一種有序的行業。這期間,直銷企業規模化的發展既是企業自身擴張的結果,也得益于人們對這類企業可靠性和信譽度的要求。在當今形勢下,直銷企業規模化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國際化,這如同將一只杯子放到盤子里一樣自然。
在國際化的進程中,直銷企業,尤其是尚不成熟的中國直銷企業必然面臨諸多的問題,經歷一次次的嬗變,而在這些問題中,最普遍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恐怕也就是國際化運作中的跨文化傳播和經營問題。在直銷這個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商業活動中,人們對文化的處理態度和方式會越來越具有敏感性,甚至影響到直銷企業經營的全過程,這顯然比其他行業更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每一個大國,如果不能成功地向世界營銷自己,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崛起。”著名營銷專家李志起認為。那么在中國的企業或者說直銷企業當中,如果不能真正地務實開拓,國際市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將只是一個懸空的美麗泡沫。只有有效地防范投資風險、腳踏實地地去海外做了,并且采取文化營銷的方式進行適當的傳播了,那么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國際化的企業。
(作者系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直銷商業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當代直銷》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