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聯手媒體推出“打擊網絡傳銷”專欄 曝五大必要
發布: 2011-08-15 11:39:52 作者: 任興洲 來源: 法制網

近年來,隨著工商、公安等部門打擊傳銷力度的不斷加大,傳銷違法犯罪活動不斷變換騙人手法和形式,已由傳統傳銷發展為網絡傳銷。網絡傳銷的蔓延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使人民群眾財產遭受損失,成為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新型經濟犯罪活動。近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決定自2011年7月至12月,在全國組織開展打擊網絡傳銷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為配合專項行動,本報與如新公司特別推出“打擊網絡傳銷”專欄,以饗讀者。
《禁止傳銷條例》實施5年多來,我國打擊傳銷的力度不斷加大,并且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盡管如此,目前國內傳銷活動依然猖獗,傳銷屢禁不止,尤其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的傳銷活動日趨嚴重。傳銷載體虛擬化、作案方式趨向職業化,傳銷方式更加隱蔽、更具欺騙性、傳播速度更快、蔓延范圍也更廣,由此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面對目前的嚴峻形勢,國家工商總局、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決定自2011年7月至12月,在全國組織開展打擊網絡傳銷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這是面對我國傳銷方式花樣翻新、違法犯罪愈演愈烈的形勢所采取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打擊網絡傳銷是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在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傳銷人員利用人們企盼致富的心理欺騙農民、下崗人員參與傳銷,使一些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貧困,也破壞了千萬個家庭的安寧。因此,嚴厲打擊網絡傳銷是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客觀要求,是關注民生的具體體現。
打擊網絡傳銷是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正處在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任務的關鍵時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改革發展的大局,而網絡傳銷已經成為危害社會穩定的主要禍患之一。一些傳銷人員利用“網絡致富”神話對受騙群眾大搞精神控制、限制人身自由,搞非法拘禁、械斗、聚眾鬧事等違法行為亦時有發生。一些傳銷人員還有組織地暴力抗法,引發了一些刑事案件和群體性事件。因此,采取強力措施遏制并鏟除非法傳銷這顆社會毒瘤勢在必行。
打擊網絡傳銷是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和消除危機隱患的客觀要求。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面對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一些社會矛盾也在積累。網絡傳銷正是利用一些現實中的問題和矛盾,例如收入差距擴大、就業難等問題,以快速致富等欺騙手段大肆進行網絡傳銷活動,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和危機隱患,使社會管理的任務加重、難度增大。嚴厲打擊網絡傳銷,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隱患、促進社會平衡和動態優化的客觀要求。
打擊網絡傳銷是維護社會道德倫理、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客觀要求。包括網絡傳銷在內的所有傳銷都是以“騙熟”、“坑熟”、“殺熟”作為層層壘建“金字塔”的基本方式,教唆參與者誘騙親朋好友參與傳銷,導致親情和友情被赤祼祼的欺騙和訛詐所侵害,社會倫理道德被踐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關系被瓦解,造成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誠信基石崩塌。因此,必須毫不手軟地打擊網絡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基本的道德倫理,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打擊傳銷是凈化網絡環境、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網絡傳銷利用互聯網絡的虛擬、開放、隱蔽、便捷、快速、低成本、無地域障礙等特點,從線下“拉人頭”轉變為網上發展傳銷成員,打著電子商務、IT新技術以及連鎖經營等冠冕堂皇的旗號,制造蠱惑人心的“致富”騙局。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網站網頁、電子郵件、微博、網上論壇、聊天空間等發布傳銷信息,組織傳銷活動。網絡傳銷惡化了互聯網秩序,污染了網絡環境。堅決打擊網絡傳銷,有利于凈化網絡環境,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任興洲(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