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生命教育 留守兒童亟需生命教育
發布: 2012-05-30 14:32:00 作者: 陳曉璇 梁文麗 來源: 羊城晚報

“兩個留守兒童,12歲小女孩看到4歲的小男孩有一袋干脆面,想要強搶過來,可小男孩不肯,于是小女孩就把小男孩摁到一條極淺的水溝里,直到小男孩沒了呼吸。事后小女孩茫然地說:‘我只是摁了他一下。’這是由于小女孩沒有生命意識而引起的悲劇。”
近日,在“無限極2011年度教師生命教育培訓活動”上,來自北京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北京市品德與生活學科帶頭人安子琴,以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真實故事拉開了培訓活動的序幕。
近一成留守兒童感覺被遺棄
參加活動的50多位教師來自全國五省的貧困地區,分別來自于五所無限極捐建的海聯小學、希望小學和僑愛學校。老師們坦言,物質條件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學校,客觀條件也造成了在校學生精神生活的貧乏。留守兒童經常表現出的是畏縮和害羞,不愛與人溝通,甚至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懂得珍愛生命,狀況非常讓人擔憂。
“我們很想教會孩子們珍愛生命,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讓他們不因為經濟上的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也不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就輕視自己的生命,在貧瘠的物質環境中,也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上的富足。”有老師深切表示。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歲以下的超過4000萬人,而他們正是最需要得到正確生命教育的階段,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生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部分基本上等于缺失。
另有調查顯示,11%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被歧視,19%覺得自己生活不如別人,甚至有9%覺得自己被遺棄。來自湖南邵陽高崇山西安小學的姚老師說,“他們學校只有180多個學生,留守兒童就占了80%。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性格分成了兩個極端,本來思想比較溫和的更加內向、孤僻,本來比較偏激的變得更加偏激、暴躁。有些學生沒人照顧,經常三四星期都不洗澡,蓬頭垢面的,對生命更是沒有意識。”姚老師表示,農村孩子對生命保護能力不足,安全意識差,自護、自救知識嚴重缺乏。
“不怕死”的人易淡漠生命
據介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曾到北京一所中學演講,問聽眾中有多少人思考過死亡,90%的學生舉起了手。他又問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學舉起了手。他說:“‘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會上犯罪的人幾乎都是不怕死的。”正確認識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而我國的“死亡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
有教育專家指出,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安子琴指出,生命對某些人來說,似乎仍然等同于兒戲,他們動輒因為有點不順,有點煩勞或者受到一點打擊和委屈就以“大不了一死了之”等想法,做出“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以死讓我恨的人得到報復”、“以不怕死顯出我的英雄豪氣”、“以死表達我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貞”的事來。
生命教育要先把孩子當作人
“各位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一定不能忘記反問自己‘我把孩子當成人了嗎”,安子琴反復強調生命教育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生命,再把孩子當成孩子。“要讓孩子們有生命意識,就首先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自己該享有的權利。”
安子琴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親身感受。安子琴認為:“其實我們低估了孩子對生命的意識,也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安子琴認為,對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緩,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應當加大力度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及時為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和心理輔導。而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提高對生命的關注意識,并將這種意識傳遞給留守兒童。
鏈接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狹義是指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廣義則是一種全人的教育,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一詞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隨之在全球進行推廣,受到了廣泛的認可。
目前中國大陸有一套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全面配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培養學生關注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課程教學內容經緯交叉,螺旋上升,活動設計注重學生對生命現象、生活活動的體驗,培養學生共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