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 SKIN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的慢跑制勝論
發布: 2011-08-25 10:00:51 作者: 佚名 來源: MBA中國網

我每天早晨5點前一定起床,看二三十篇文章,從中挑選一篇最好的、有積極啟發的文章,然后通過郵件發給同事和朋友們。這個習慣我堅持了十幾年,每天早上很多人看我的電郵,之后回復我。這些回復的電郵里,他們表示了謝意,也給予了反饋,說看了我挑選的文章后,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模式。
這件小事,讓我慢慢地積累了很多朋友。如果我出差,兩三天不發,就會有人問我是不是病了。
我們的企業也要求員工,每天早晨醒來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好事。“好事”并非是捐錢,而是對他人好一點,比如說記住父母的生日、給親人打一個電話等。我們全球有幾十萬員工,如果每人天天做件好事,一年365天就可以幫助3億多人,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人這一輩子做幾件好事不難,難在堅持天天做好事。”
做企業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一樣。不一定每天要做多大的事情,堅持和積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
順著這個思路再延伸出去,市場上不缺乏每天都在沖刺的企業,不過,如果用“堅持和積累”來衡量企業的成功與否,我更傾向于讓自己所在的企業做一個慢跑者。
倒啤酒的哲學
我常常會講到一個倒啤酒的理論。倒啤酒的時候,猛地從杯子口倒下去,很快就倒滿了,但是酒杯里2/3都是泡沫。假如你把杯子斜一點、慢一點順著旁邊滑下去,雖然多花一點時間,但整個杯子里都裝滿了啤酒。
倒啤酒的理論說明,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我們慢一點是一步一個腳印做事情。這個事情急不來,走捷徑容易漏掉許多應該做的事情,就好像大廈打樁基,少打了幾個樁基,外面看不出來,但是風暴一來,房子就倒掉了。
這也是現在很多新企業容易犯的錯誤。互聯網的傳播速度讓信息進入了一個高速的時代。不少新產品一進入市場,企業就推出大量的廣告來把品牌打響,這個策略有點本末倒置。在沒有準備好銷售、物流售后等一系列問題前,品牌打響了,消費者卻找不到合適的銷售人員,必然迫使企業加快擴充銷售團隊。臨時組建的銷售團隊又可能不夠了解產品特性,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人才儲備非常關鍵。企業需要儲備的不光是人才的技能,最重視的應該是人才的價值觀和心態。技能是可以學來的東西,而價值觀卻是通過一個人長期學習、生活的人生經歷累積形成的。企業招聘的時候,員工的大概價值觀已經形成,價值觀、心態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所以企業的人才儲備,需要的是跟企業價值觀一致的人,這樣的員工才會跟企業產生共鳴。企業的行政和銷售人員都非常認同、理解自己的產品、文化跟事業愿景,當越來越多人了解之后,企業的發展自然也會越走越快。
我們做的是日用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用的方法是,在最初花些時間讓銷售人員充分了解產品,當他們為顧客提供服務的時候,才可以讓顧客充分了解產品的特性,與客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這個過程看來是很慢,但是這個慢會讓銷售人員累積經驗,然后,他們不僅是銷售,還是老師,能給顧客提供專業的指導、幫助和服務。
這時會產生一個倍增的效應。也許在最初的五年到十年,企業發展都是平穩的,但是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每個人具備了能力,從一個到十個,慢慢地發展,十個以后都是快速增長。
總的來說,慢跑是為了長跑。跑過長跑的人都知道,剛剛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跑太快,否則后面無以為繼。規劃好自己的步伐,第一段用多少時間,第二段再提速,第三段再沖刺。
因此,哪怕企業已經有了未來20年的目標,但還是要讓員工做好當下的工作,慢慢提升,不是一口吃成個胖子。
吃掉大象的秘密
企業壯大的方式有兩類,一類是趁勢而起,一類是造勢而起。
趁勢而起是因為大環境好,并不一定代表會做企業。 比如中國改革開放30年,尤其最近十年,如此好的經濟發展形勢,較以往所有時候都更開放的大環境,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在成長,差別只是成長多少而已。大部分公司只要會經營,就會賺錢。
而造勢而起的公司往往更關注于做好自己的產品,有勢(大環境)的時候,借個勢起,沒有這個勢照樣會起,只是速度沒那么快而已。
現在最流行的說法,要可持續發展,這才應該是企業最重視的事情。
很多跨國公司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有很多在本國發展很好的公司,一來到中國完全不適應。中國的經濟前景非常好,趨勢大師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將在未來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是任何有遠見的公司都不會錯過的市場。然而,中國地域寬廣、人口密集,對于很多跨國公司而言,龐大的中國市場猶如一頭大象。要吃掉一頭大象,一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要一口一口、一塊一塊地吃,否則的話,會消化不良。
我們進入亞洲最早一個地區(香港)是1991年,到了中國內地市場則已經是2004年,中間在中國臺灣、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區進行了布局。
這樣的布局,使得我們有機會逐步接近中國內地市場,積累經驗,培養本地員工。
在亞洲轉了一大圈,我們發現差異性不小。而到了中國內地,差異性則更大,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是一個不同的市場。這時候,你對勢的把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當然也必須要有耐心,畢竟它的速度沒有那么快。
在我看來,這需要經驗的累積,而不是太多的不合實際的顛覆性創新。
對于企業來說,在這樣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要做的是優化企業的核心戰略,以及具體的執行步驟,但一定不是隨意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那些曾經成功企業的覆轍——它們在市場的變化時期,沒有把握好方向,急于求變,反而失去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