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在世界之新加坡
發布: 2011-11-28 10:05:43 作者: 未知 來源: 分銷時代

回歸與發展
新加坡的直銷行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本地人對直銷業最早的認識,是來自食物儲存盒“特百惠”。早在上世紀70 年代初,源自美國的特百惠,以家庭聚會的方式,由主持聚會的人邀約朋友上門,在家中示范及推銷這種保鮮盒子。一直到今天,此種銷售方式仍延續著。在新加坡,直銷產品不僅包括保健、美容、家用等消費品,還包括土地、股票等投資產品。
2000 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臨時,有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日本、馬亞西亞、香港等地受影響相對較小,新加坡政府就此事展開調查,發現新加坡本國公民多在跨國公司工作,當經濟不景氣時,跨國公司紛紛撤并,導致本國公民失業率驟增,平均收入降低,生活質量大受影響。而在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由于從事直銷的公民比例較高,平均生活水準因此變化較少。于是,政府重新開放直銷市場。再者,新加坡政府發現本國公民加入馬來西亞直銷公司,錢紛紛外流,新國政府不如開放還可以收稅。所以新加坡政府在2000 年通過直銷法,并親自致函如新、安利、立新世紀等有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的直銷公司,邀請他們進駐新加坡運作。2008 年10 月,世界直銷協會聯盟(WFDSA)三年一度的全球大會,經過21 年后重回新加坡舉辦。此次大會中,新加坡直銷協會(Direct SellingAssociation of Singapore, 簡稱DSAS)會長梁文江透露,新加坡直銷行業2007 年銷售額估計達4.7 億元,其中三大業者占60%,新加坡的直銷從業員達57.5 萬人。據新華網新加坡統計,2009 年,新加坡直銷協會就已擁有21 個會員公司,覆蓋新加坡本地65%的直銷公司,而本地直銷行業從業員大約超過56 萬人。新加坡直銷行業也曾面臨過一些問題。2008 年,金融危機使一些直銷公司經營困難,當這些公司無法履行當初高回報的承諾時,便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此外,經濟增長放緩期間,新加坡本地更多人加入直銷行業,一些直銷人員不擇手段售賣產品,也使得投訴增加。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當時報道,2009 年9 月,新加坡消費者協會共接到161 起與直銷有關的投訴,大大超過了2008 年全年的66 起和前年全年的37 起。
產品及模式
實際上,在新加坡,通過直銷幾乎可以買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產品及服務。人們樂于通過直銷渠道購買產品的主要原因是質量、獨特性以及退款保證。新加坡直銷業競爭相當激烈,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價格、質量、售后服務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新加坡直銷產品涉及:護膚品、化妝品、保健品、營養品、飲料、廚具、濾水器、吸塵器等家用潔具,以及食品儲物柜等諸多方面。到2004 年為止,新加坡地區已有40 萬人從事直銷。與國內不同的是,在新加坡,多層次網絡營銷不再為非法商業活動,近年發展迅猛。直銷在新加坡很受歡迎,你可以通過鄰居、朋友、親戚,把護膚品賣給他們,聽起來好像只是小生意,但小生意蘊含大商機。與其他地區直銷與傳銷易混淆的概念不同,新加坡有著成熟和規范的市場管理體制。早在1973 年,新加坡政府便出臺了限制多層次網絡營銷和金字塔銷售的法規。2000年6 月修訂后,取消了對多層次網絡營銷的限制,同時澄清了它和傳銷的本質區別。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在傳銷中,傭金大部分是通過拉下線,不是靠賣產品;而多層次網絡營銷的目標則是銷售業績。因此,人們對多層次網絡營銷的機會和合法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新加坡,直銷可以作廣告,但是,促銷印刷品、廣告以及郵件均不應該任何含有欺騙或者誤導性的產品描述、聲明以及圖解。廣告應該印上公司的名稱、地址以及郵編。但是不可以隨便將直銷公司或者其產品作比較,因為那樣可能誤導消費者,不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任何直接或者變相的詆毀也在禁止之列。
禁而又放的典范
直銷進入新加坡的同時,金字塔銷售模式也迅速跟進。上世紀70 年代,隨著美國傳來的“假日魔法”等老鼠會公司的崩潰,許多新加坡人喪失了他們畢生的積蓄,一時引起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慢慢地,人們對于挨家挨戶訪問的推銷員非常反感,加上公眾媒體在旁邊鼓吹,新加坡當局禁止了多層次直銷。為了重新培育、保護、規范直銷的經營方式,新加坡商界于1976 年10 月8 日,聯合成立了新加坡直銷協會(DSAS)。當時DSAS 成功制定出一系列直銷規范,強制性地督促每個會員公司必須執行。隨著行業正規化的發展,DSAS 后來又引進了“7 天無條件退貨期”的規定。雖然DSAS 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直到近年新加坡政府才對多層次直銷解禁。2000 年12 月6 日,如新集團新加坡分公司正式以多層次直銷方式運行。隨后,安利、立新世紀等跨國直銷公司先后進駐新加坡,帶動了當地直銷行業的蓬勃發展。新加坡安利公司區域經理William Wong 表示:“我們深感欣慰能成為DSAS 的會員,并期望跟同行攜手合作,為直銷業塑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成立于1997 年的新加坡本土企業世界商務集團(WBG),原來以傳統的方式經營保健食品。2001 年1 月WBG 轉型為直銷企業,11 月在韓國首都開設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新加坡解禁直銷業,其對鄰國馬來西亞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沒。自上世紀70 年代安利等公司在馬來西亞開展業務以來,直銷在馬來西亞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此同時,“金字塔銷售計劃”也開始大行其道,引起了經濟的混亂,并造成了眾多社會問題。當時的馬來西亞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急需規范,于是,直銷的立法便提上了日程。1993 年,馬來西亞在多年管理直銷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直銷法——《1993 年直銷法令》。由于此法典是在直銷混亂局勢下催生,使其更多地帶有整頓直銷的功能。《1993 年直銷法令》付諸實施后,馬來西亞國內的直銷行業迅速規范起來,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直銷品牌進軍新加坡
2005 年,隨著新加坡直銷市場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直銷品牌進入新加坡市場,希望通過新加坡來了解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則,建立東南亞行銷網絡,同時也為全面開放的中國直銷市場熱身。總部設在深圳的中國廣東康力醫藥當時就在新加坡設立了康力國際控股,并在裕盛路購下價值1400 多萬新元的大廈,作為康力在東南亞的區域總部。康力在新加坡市場推出的主打產品是“飲水機”,這種內含各種礦石的機器能發揮過濾的功能,使飲用水更好地為身體吸收,同時添補能量。當時康力集團負責人表示,公司在新加坡發展直銷業務,是希望能夠了解直銷業務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成熟而正規的市場,我們希望通過在新加坡培養一批骨干隊伍,然后再將直銷行業的精髓帶回到中國市場,目前康力已經組建了一隊100 多人的骨干隊伍。”新加坡修正了直銷法令后,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直銷品牌到獅城開展業務,例如安利、Nuskin、HerbelLife 以及香氛、磁療品牌等。除了康力,另外一個幾年前進入獅城的中國品牌是天獅集團。早在2003 年,天獅就在新加坡成立了天獅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設在新加坡的區域總部,并在新家坡設立了生產基地。對于為什么選擇在成本較高的新加坡設立生產基地,董事長李金元表示:“新加坡物流強、有金融、信息和人才優勢,國家管理和法律健全,是高度文明的國家,對我們全球化發展非常有意義。”目前,天獅集團在新加坡的業績也在穩步發展,其市場拓展經驗早已成為行業海外市場建立的樣本。隨著新加坡直銷市場的日益繁榮,其成熟的市場環境吸引了很多企業登陸。新加坡直銷協會副會長、全美世界總裁范文瑂認為,一些跨國直銷公司也紛紛來本地上岸,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