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森提倡治未病 家族企業的核心應該在家族
發布: 2011-12-28 10:18:49 作者: 劉婷婷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我們是中國數百萬家族企業大家族中的一員,更有責任和義務做好&LSquo;家里’的事情。所以,我們把促進營造中國家族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作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創新。”當談到為何始終關注家族企業的發展時,香港李錦記家族第四代傳人李惠森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李惠森還有一個身份——全國政協委員。從2008年起,他連續4年在政協會議上提案,就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引起了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日前,在李錦記集團等推動下,由全國工商聯研究室聯合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聯合完成的首份《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在京發布,在對中國家族企業的生存現狀和成長發展作出全面客觀的分析的同時,報告也指出我國的家族企業正面臨日益突出的傳承換代等問題。
該報告發布后,李惠森對本報記者表示:“家族企業目前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經不是人們傳統概念里的家庭小作坊。希望能夠借此建立一個家族企業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也讓社會更好的了解、認識家族企業。”
縱觀國內外家族企業的發展歷程,但凡成功的家族企業一般要經過3個發展階段:第一代創業階段,基本上是創業者放手拼搏的階段;到了第二代,多是以兄弟姐妹合作與團隊精神為主導;第三代以后則需要完善的系統來維系整個家族及企業的和睦與順利發展。如何避免家族發展到第二、第三階段因出現不和甚至破裂導致企業瀕于破產微機的狀況,是擺在無數家族企業面前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為此,我提出‘治未病’,以期家族企業能夠始終持續良好的發展。”李惠森說。
“治未病”來自于《黃帝內經》中“上醫治未病”的表述,即說最好的大夫應懂得防患于未然。“對于家族企業來說,就是要在家族內部發生矛盾糾紛以前,統一家族成員的思想,制定出大家一致同意并遵守的規則,加強家族成員間的充分溝通,加深家族成員間的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把‘疾病’解決在萌芽中。不然,如果溝通、理解不及時,就可能使無心的誤解演變成矛盾,當矛盾不斷積聚爆發,導致家族元氣大傷時,再救治往往為時已晚。近些年,港澳地區和臺灣地區一些聲名顯赫的家族企業出現的危機,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佐證。”李惠森認為。
為此,10年前,李錦記成立了家族委員會,并規定每三個月委員會的7個家族成員就要聚在一起,花4天時間相互交流。“其實討論的很可能是一些小事,但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愉快氛圍的溝通平臺,讓家庭和企業避免了很多不可預估的風險。”李惠森說,“同時,家族委員會還制定了‘家族憲法’,決定跟家族重大事項,將引領百年的傳統家族走上現代家族治理傳承的道路。”
“當前中國的家族企業中,企業家80%到90%的時間都是在經營企業,卻沒有足夠重視經營家族。而我卻認為,家族企業的核心應該在家族。”李惠森表示。
回顧李錦記家族走過的123年、傳承四代的歷程,家族第二代、第三代成員間都曾發生過股權糾紛,甚至鬧上法庭,令家庭分裂、企業負資產經營。“這些沉重的歷史教訓,最終讓家族得到了‘家和萬事興’的正面感悟,而這一句教化了多少家庭的古訓,我們卻是以沉重的代價換得的。”李惠森說:“現在,我們最大的宏圖有三個,一是家族延續,二是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的創造歷史,三是成為家族企業的典范。其中,家族延續始終被放在首位。”
根據2010年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若以廣義家族企業定義,全國85.4%的私營企業是家族企業;若以狹義家族企業定義,55.5%的私營企業是家族企業。目前,中國大部分的家族企業都處在第一代向第二代過度的階段,而未來5到10年,將會是中國家族企業傳承換代的關鍵時期。
“為此,我們成立了‘家族企業群體事務部’,專門研究家族企業問題,并與其他家族企業建立聯系,通過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國際論壇或組織一家族企業為主體的家族之力傳承研討活動,搭建一個家族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希望更多的家族企業通過分享李錦記經歷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得到‘治未病’觀念的啟迪。”李惠森表示。
“治未病”來自于《黃帝內經》中“上醫治未病”的表述,即說最好的大夫應懂得防患于未然。對于家族企業來說,就是要在家族內部發生矛盾糾紛以前,統一家族成員的思想,制定出大家一致同意并遵守的規則,加強家族成員間的充分溝通,加深家族成員間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