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見證華萊黑茶王國的崛起
發布: 2012-07-27 10:53:52 作者: 未知 來源: 黃河晨報

有人說,結識安化,完全是因一盞茶之愛。黝黑的木板屋、清亮的良田、恬靜的美池、風情萬種的修竹……千年其貌不揚,卻消脂解膩的富貴病克星“安化黑茶”,就鑲嵌在這寧靜的群山之間。
7月中旬,我與幾個志同道合的茶友專程探訪中國黑茶文化之鄉——湖南安化。
在長沙下飛機后,又是幾個小時的驅馳,抵達安化市冷市鎮時,已是夜色闌珊。置身這個黑茶故里的小鎮,黛青色的夜幕中,乳色的霧靄彌漫在黝黑的民居輪廓中間,像縹緲的古箏音樂,偶爾能聽到自行車清脆的鈴聲,空氣中隱約嗅到醉人的黑茶氣息。幾人毫無舟車勞頓之疲,興奮不已。
第二天剛破曉,幾個茶友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位于該鎮的華萊黑茶產業園。在這家企業的總部,得知遠道而來的茶友登門,李娜副總裁帶著湖南人特有的熱情灑脫迎客,剛剛落座,一壺熱氣騰騰的黑茶便奉送到幾位客人的面前。幾人置身于典雅大方的環境和濃厚黑茶文化氛圍的店堂之中,一邊享受著道地黑茶的幽香,一邊詳細了解黑茶的工藝和功效。
隨后,我們驅車40多公里,來到茶馬古道景區高山鎮和梅山。這里游客并不多,但景色宜人,處處都有馬幫遺跡和古老木板民居。車開到山頂,幾乎沒有了車隊通道,在一戶村民的門口停下,男主人主動打招呼,說家中有寶可賣,原來是裝在壇子里面的山老鼠。問起主人是否愿賣幾支千兩茶,老人說這個不行啊,舍不得呢。景區里面的茶馬古道上,有人正騎著馬感受古代馬幫的感覺,我們站在不同角度給游客拍照,游客則興奮地吆喝著緊夾著馬從身邊小心翼翼地通過。在牌坊門口,有賣千兩茶和擂茶的村民,他們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品嘗黑茶和擂茶。擂茶售價才3元一碗,里面的用料很豐富,堪稱價廉物美。在一個叫“油榨枋”的老街,古老的木板民居和夕陽美景吸引了我們。金色的余暉下,遠處藏青色的山依稀可辨,田園上,狗、雞相互嬉戲,幾十匹馬自在覓食,無憂無慮,茶馬古道的自然風光與現代人文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安化的山水,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鳳凰的山水,“青山一座接連一座,一條河水彎彎曲曲流去,山水互相環抱,氣象格局小而美”。我們驅車來到更為古老的江南鎮,這里曾經于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72年)開商建埠,吊腳樓式的木和竹結構建筑沿江而建(當地政府正在規劃重建),古色古香。這里現代茶店與明清建筑交相輝映,青石板和古老的木門檻錯落有致,走在青石板小路上,仿佛聽見了遠古的馬蹄聲和茶市交易的吆喝聲。“茶事斯為盛,人煙兩岸稠”,安化黑茶極盛時期,從宋朝時期的安化苞芷園、丁家灣一帶,發展至資水沿岸的小淹、江南、邊江、唐家觀、黃沙坪、東坪、洞市等地,明末清初,僅黃沙坪一地,有名字可考的茶行即有52家之多。其時江南鎮茶葉裝卸碼頭達14處之多,腳幫(裝卸工)達500多人,全縣制茶、販茶的茶行、茶莊達300余家,湖南80%的茶出自安化,安化成為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茶葉產銷集散地,盛況空前。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安化是全國最大的黑茶產區。古代茶商借助資水橫貫全境的地利之便,在安化山區收購茶葉后,沿茶馬古道馱運至江邊集鎮,再經過水運銷往外地。有專家考證,古代安化黑茶的運銷線路是經資江運往洞庭湖,再轉運湖北沙市,經襄樊、老河口至涇陽、晉陽等地銷往西北邊陲。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馬古道與其他地區茶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艙馬背式”的獨有特色。
晉茶商與安化茶人在明末清初就開辟了“萬里茶路”,“萬里茶路”真正的起點在安化,從安化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路線,總長5000多公里,縱貫祖國南北方,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這是一條湮沒已久的古代商路,是一段曾經輝煌的國際商業傳奇。在安化縣城東坪鎮拍攝到一口保存完好、至今有240多年歷史的古茶鐘,上書有“今信大清國山陜兩省眾商人等捐資善鑄洪鐘一口重1000余斤,于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遠供奉,乾隆貳拾捌年歲在癸未季春月孟旦(公元1763年)”字樣,這是晉陜茶商與安化茶葉交流重要的歷史物證。當地朋友談到電視劇《喬家大院》時都格外興奮,連說我與安化有緣,這次也算尋根之旅啊。
“茶本是草,晉商把它變成寶。”隨行的當地朋友娓娓而談。正是晉茶商與安化茶人共同創造的安化歷史品牌——世界茶王“安化千兩茶”和精品“天尖茶”、“貢尖茶”等,是晉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融入促進了安化茶文化的發展。
兩日后,就要辭別安化冷市鎮,不舍之情油然而生。當地送行的朋友特地把車停在華萊總部的高山公路處,拍下華萊黑茶的二三期工程規劃全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簇擁著美麗的資江,相映成趣,熠熠生輝。茶廠前方,一大片正在晾曬的千兩黑茶格外醒目,旁邊剛開拓出來的平地,即將聳立一處嶄新的黑茶王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