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著私募旗號的“典型騙局”
發布: 2013-06-22 08:52:24 作者: 陶煒 來源: 大眾證券報

隨著私募在6月1日之后正式納入監管,私募基金也變得越來越規范。不過,在私募基金野蠻生長的那些年里,一些打著私募旗號的非法事件也不時發生。今后,“私募”兩字的出現頻率將會越來越高,防范各種以“私募”為名義的非法事件也變得尤為重要。《大眾證券報》對這一系列案件進行了匯總歸納。
騙術一:普遍撒網后的重點捕撈
案例一:投資者張某接到電話,對方稱自己是國內某知名私募基金公司,資金實力雄厚,有內幕消息,正在跟實力機構一起坐莊,愿意帶客戶一起發財,公司網站有以往操盤戰績,建議張某去看看。張某隨即上網瀏覽了該公司網站,看見網站上有大量股票研究報告和行情分析,覺得該公司很“專業”。隨后該公司以短信不斷給張某推薦股票。張某跟蹤數日,發現公司推薦“屢薦屢中”,便同意接受該公司的咨詢服務,繳納了8000元服務費。之后,公司推薦給張某的股票卻少有上漲,多數套牢。張某損失慘重,發現上當。張某多次跟公司交涉,電話逐漸無人接聽,網站再也登不上了,他后悔不已。
案例二:現在QQ群成為一些私募詐騙最常用的工具,經常有人推薦“金股”,號稱必漲的股票,甚至還貼出了交易記錄截圖。一些所推薦的股票,往往在第二天會高開或者直接漲停,投資者很難因此獲益,若想前一天獲知就需要交納一定的會員費。而繳納會員費之后,卻再難獲益。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往往打著“私募基金”名義,聲稱有“內幕消息”和資金支持,有所謂的歷史業績展示和“屢薦屢中”戰績,騙取小股民的信任。實質上,這些機構往往將同一股票向不同投資者做“漲”、“跌”反向推薦。總會有一些人得到的薦股信息是“屢薦屢中”的,不法分子隨即對這類人群展開強大的宣傳攻勢和心理戰。還有不法分子利用少數股票交投不活躍的特點,在開盤或收盤的幾分鐘內瞬間拉抬股價,甚至達到漲停板,造成薦股準確的假象。因為該股交投不活躍,投資者根本買不到或成為不法分子的出貨對象。網站上的“專業報告”,也往往是免費收集或者盜版文章,甚至是杜撰的小道消息。
騙術二:傳銷式假私募
案例:2010年5月的一天,白某在一個飯局上認識了王玉明,后者在閑談之間告訴他一個快速發財致富的好消息,就是投資一個叫“PE”的項目。前景好、風險小、回報高,而且投資期限很靈活,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3個月、6個月或1年作為投資期限。
王玉明告訴白某,這個賺錢的“PE”項目名為“SIQO環球創富基金”,其系英國SIQO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產品,而SIQO資產管理公司是德國 TKT資產管理集團的全資子公司。“SIQO環球創富組合基金投資”包含6只子基金,投資者購買1份基金,最低需要繳納1000歐元的費用,期限為90 天、180天、360天,回報率分別為20%、70%、260%。直觀地說,假如一次性投入1萬元,90天可以一次性取回1.2萬元,180天可以一次性取回1.7萬元,12個月可以一次性取回3.6萬元。王玉明還說,投資人購買基金時,需先進入SIQO基金網站下載QOME網銀賬戶,將資金轉換成歐元后從網上購買,再通過SIQO網站確認。推薦其他投資人加入的,推薦人可獲得被推薦人投資額7%的管理費,并可逐級推薦到第五代會員,可分別獲得2%至7 %不等的管理費用。
在王玉明多次勸告下,剛開始還猶豫不定的白某,相信了其他投資者都已拿到了高額回報的謊話,陸續將自己的幾十萬元錢交給王玉明。購買基金后,白某在公司的會員系統上成功注冊,通過個人的用戶名和密碼,隨時查詢自己的賬戶。然而,就在一年投資期即將屆滿時,白某發現,公司網站打不開了。白某不但沒有拿到那份高額的回報,幾十萬元本金也不知去向。
手法分析:白某意識到被騙后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而公安機關調查發現,在國際化的公司、專業的公司網站、成功的投資典型背后,是一個披著偽私募外衣的網上傳銷王國。相關案卷記載,2010年5月以來,王玉明經人介紹認識了柳春京和譚德智,此二人通過互聯網以“SIQO資產管理公司名義銷售PE私募股權基金”為名,將王玉明發展為下線,王玉明又將申某、馬某發展為下線。王玉明、申某、馬某在西寧市以“SIQO資產管理公司青海地區西寧總代理”的名義,以高額回報為誘餌,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返利依據,繼續拉人頭發展下線。王玉明交代稱,所謂“PE私募股權基金”有動態和靜態兩種模式,動態模式是投資分90天、180天、360天三種封閉期,各封閉期有與投資額相應的月復利比例,各封閉期到期后有連本帶利的返利。靜態模式是發展人員,根據發展人員的數量可得到各種比例的提成。投資申購開始后,他和申某將其發展人員的投資統一到自己的賬戶,再將這些投資轉入譚德智、柳春京的賬戶。馬某則協助其負責網上申購報單,幫助投資人員申購。
騙術三:假借名人效應
案例:借證券公司或明星分析師之名,招搖撞騙,也是一種騙術。一位曾經受騙的投資者講述了他的受騙過程:一個自稱為深圳華夏私募基金經理的人多次給他打電話,聲稱跟著他們公司炒股,可以獲得巨額利潤。他以試試看的態度,利用文字傳真,與該公司簽訂了一份客戶協議書。對方稱,在操作過程中,若能跟著公司操盤手吳欣然老師操作,年內資金翻番不成問題。這位投資者知道,吳欣然是當時證券市場比較有名的分析師,于是便放松警惕,繼續跟進,最終在返款的時候,對方所有電話顯示關機,音訊全無,他這才知道已經被騙。
手法分析:這種騙術往往會和前兩種騙術混合在一起使用,不過是拉大旗作虎皮而已,但投資者往往會被輕易迷惑。
共性:都有豐厚利潤刺激
行騙的地下私募善用的招數不盡相同,但是多數是以發布虛假消息,以暴利作為誘餌,而投資者一旦進入這個騙局,便很容易忽略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過程,讓騙子的招數很容易湊效。我們來看這個例子:
2011年3月初,山東濰坊一市民向警方報案稱,他們被一個叫做“梅隆私募股權”的項目騙錢60多萬元。據悉,該私募股權理財方案上說,申購者可一次性申請多股股權,每股為1000美金,折合人民幣7000元,60天封閉期內不可贖回;在這60天內,每周收益為7.5%,每個月股權紅利為30%。這當然相當誘人。然而,當60天封閉期滿,濰坊的這個市民想提現時,該“私募股權”的網站已經不存在,原來存入錢的銀行賬號也已被注銷。
從上面這個例子看,騙術相當簡單,并不復雜。如果不是被高額利潤混淆了思維,有多少人會把自己的錢打給一個網站呢?高額回報最易讓投資者動心,恰恰又是最應該警惕的地方。但凡涉及到高額回報及保底收益的承諾時,投資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知道“天上掉餡餅”的利益來得并不那么容易。又如2010年9月份,一家虛假私募基金承諾讓股民在3至5個交易日內盈利7%至10%,或一個月內盈利30%至50%,騙取了3000多股民100至58000元不等的合作定金、會員費等。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看中如此豐厚的盈利,也不會有如此多的股民上當。
監管與教育當齊頭并進
非法基金利用百姓投資渠道狹窄這一現狀,承諾有吸引力的高回報率,對投資者形成了誤導。一位來自海外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表示,與歐美等發達市場相比,中國的私募基金剛剛起步,無論是基金管理者還是投資者,都欠缺風險防范意識,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該怎樣防范這些詐騙呢?有業內人士認為,監管與教育當齊頭并進。
一方面,我國的私募基金行業剛剛起步,為了防范風險,可以提高投資者和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對于有非法集資傾向的私募基金,必須嚴厲禁止,從嚴懲處,加大打擊力度。
另一方面,投資者教育的力度需要加大。證監會下屬的中小投資者保護基金,理應想方設法去提醒投資者防范各種風險,并將監管層查獲的各種違法案件進行曝光。記者 陶煒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