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食醫改蛋糕 康美全產業鏈擴張面臨風險
發布: 2014-02-24 14:49:47 作者: 未知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從自建康美醫院到收購公立醫院,再到如今的藥房托管,康美藥業(18.54, -0.37, -1.96%)為打造其全產業鏈戰略中的最后一環——醫院終端而不遺余力。然而在醫改大潮中,康美藥業這樣的行業翹楚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同時它也是醫改蛋糕的分食者。近期康美藥業跑馬圈地一樣的藥房托管運動,讓其本就復雜的角色更富爭議性。
政策東風是否能夠助力企業擴張?康美的直銷業務什么時候能夠真正開展?
政策東風不穩 托管藥企有風險
2007年底,康美藥業宣布投建普寧康美醫院,但直到2013年才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而公開資料顯示,這家醫院目前的投入已超出預算。
不過,從去年開始,借助醫改東風康美藥業轉而將目光投向公立醫院,一并收購了梅河口市婦幼保健院、友誼醫院、中醫院。而日前康美藥業將收購通化縣人民醫院和通化縣中醫院一事也幾乎板上釘釘。
進入2014年,雄心勃勃的康美藥業又馬不停蹄的拿下廣東、吉林、遼寧三省80余家醫療機構的藥房托管業務。
據悉,藥房業務是名副其實的“肥差”,曾一度是醫院的最大收入來源,并且壟斷了國內80%以上的醫藥流通業務,這部分業務額約高達8000億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人士表示,“康美近期舉動加速了其產業鏈擴張進程,但不容忽視的是,康美之所以能順風順水大行其道,將觸角深入醫院,更多的是借助政策東風。而在與民生攸關的醫藥領域,醫改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這些政策可能還會不斷調整和完善,因此對托管藥企而言仍存在風險”。
不約而同的是,在光大證券(8.04, -0.15, -1.83%)日前的一份研報中,雖然仍維持康美盈利預測,但也將“藥房托管受到政策影響”視為康美藥業的一項風險。
中國醫藥(23.36, -0.32, -1.35%)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資深媒體人郭云沛則認為,藥房托管并不能真正解決“以藥養醫”問題,這只是一個時代階段性的產物,注定不能長久。
那么,如果真有風險兌現的一天,康美藥業該會何去何從呢對此,中國經濟網記者致電康美藥業,對方表示無法解答相關問題。
從自建醫院到托管藥房
康美藥業針對下游醫院終端市場的跑馬圈地,其實由來已久。
早在2007年底,康美藥業就宣布投資建設普寧康美醫院,但出師不利的是,直到2013年6月19日,普寧康美醫院才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對此康美藥業曾樂觀的表示,“普寧康美建成后預計年收入為3億元,年利潤總額為1.23億元。”然而,對于普寧康美是否能達到預期收入,業內也有不少質疑之聲。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普寧康美醫院工程已累計投入8.56億元,較此前預算的投入6億元已超出42%。有業內人士認為,時隔6年才試業,且投入金額嚴重超標,普寧康美能否達到預期并不明了。
但隨著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釋放出的政策信號,敏銳的康美藥業開始將目光轉向背大樹好乘涼的公立醫院。
2013年11月5日,康美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醫療產業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康美藥業將整體收購梅河口市婦幼保健院、友誼醫院、中醫院,后續還將對這3家醫院在基建、科室建設、設備購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投入至少5億元。
2014年1月16日,康美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與通化縣人民政府簽訂了《醫療產業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將對通化縣人民醫院和通化縣中醫院進行整體收購。收購后,通化縣人民政府將會對醫院進行專項資金扶持。
不過,收購醫院并非盡是利好。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藥企在介入醫院領域的時候,仍將面臨眾多博弈,特別是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完成投資收購之后,醫院管理經驗和人才的缺乏以及投資回報周期較長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郭凡禮也指出,“公立醫院運作程序復雜,政策及機制影響力大,在政府財政支持下不需要承擔自負盈虧的風險,但收益率也難以達到高位。”
然而,康美藥業并沒有因為政策風險而退縮。相反,近期的康美藥業又以更大的動作介入到藥房托管業務中。
1月31日、2月8日和2月11日,康美藥業先后披露已托管廣東惠來、普寧和吉林通化三批共55家醫院的藥房。
2月11日晚間,康美藥業再次發布公告稱,公司與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將托管遼寧中醫藥大學直屬的4家和遼寧省中醫醫療集團所屬的22家醫院的中醫藥房。
不難看出,康美藥業此次介入藥房托管的熱度和效率遠高于此前的自建醫院和收購醫院。
一位醫藥人士告訴記者:“無論收購醫院還是托管藥番都是康美藥業加大下游醫院布局的重要戰略,這也是其奉行的全產業鏈模式的重要一環,但顯然,藥房托管的成本和風險都要小于自建醫院或收購醫院,而且藥房托管的獲利更直接,也更能發揮康美作為藥企的優勢”。
“但這其中也暗含政策風險,在如今與民生攸關的醫藥領域,醫改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政策仍然處于完善和改進過程。過分依賴政策優惠而進入醫院領域的藥企,有很多看不到的風險”,上述業內人士說道。
無論如何,醫院終端都是擺在康美全產業鏈模式進程中的最后一關。要知道,在康美藥業的戰略布局中有一套成熟的全產業鏈模式,即上游整合藥材資源,中游鏈接產地加工和貿易,下游借道藥店、醫院終端。從2009到2010 年康美開始上游、中游的產業鏈布局,目前已進入收獲期。從2013年以來,康美開始小規模的醫院收購和大規模的藥房托管,試圖打通其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醫院終端。
劍指下游或另有隱情
在康美藥業頻頻發力下游,收購醫院、托管藥房的壯舉背后,其實是藥材貿易衰落的冰冷現實。
早在康美藥業披露2011年報之際,中金研報就指出“藥材貿易毛利下降是長期趨勢”。根據中金前期中藥材交易市場草根調研結果,未來兩年藥材價格仍將處于緩慢下降的通道之中,因此未來公司藥材貿易毛利下降將是長期趨勢。
這并非空穴來風,盡管康美藥業的營業收入仍然在大幅增長,然而凈利潤的增幅卻沒有相應跟上。2012年,康美藥業醫藥板塊毛利率為24.92%,比2011年下降5.28個百分點;而2011年康美藥業中藥產品毛利下滑9.57個百分點,凈利潤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藥材貿易的大不如前,或許正是推動康美藥業發力下游產業鏈的原動力之一。而在藥材產業的下游,醫院無疑是一塊康美藥業垂涎已久的肥肉。
在國內藥品銷售渠道中,醫院占據的份額極大,也正因如此,藥品制造企業都渴望打通醫院渠道。
一位醫藥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內藥品銷售市場上,醫院占據了80%的份額,對制藥企業而言,醫院這一渠道顯然關系著其命脈。而藥企現在面臨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藥品價格漲不上去的雙重壓力,急于尋找新的利潤來源。”
“藥材貿易近年來一直走低,未來兩年藥材價格仍將處于緩慢下降的通道之中,藥材貿易毛利下降將是長期趨勢。藥企投資醫院的另一因素在于,后者以每年30%左右的利潤率上漲,這對上市公司而言,無疑頗具誘惑力”,上述業內人士稱。
此前,中證網也曾引用分析師言論表示,康美之所以急于擴展上下游產業鏈,原因在于藥企面臨藥品毛利率連年下降的困境,急需尋找新的利潤來源。
而政策的優惠無疑正中康美下懷,為其發力下游醫院市場打開了一扇窗口。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公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顯示,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力爭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意見指出,支持民營資本投資醫療服務業,并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至于目前炙手可熱的“藥房托管潮”,則被衛生主管部門認為是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大趨勢,公立醫院的藥房托管業務已成為各家醫藥企業擴大業務的突破口。
醫改中的爭議角色
在醫改大潮中,康美藥業這樣的行業翹楚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同時它也是醫改蛋糕的分食者。近期康美藥業跑馬圈地一樣的藥房托管運動,讓其本就復雜的角色更富爭議性。
有分析師指出,通過康美藥業與通化市政府的簽訂的藥房托管合作協議協議可以看出“政府正出手調配資源,誰與政府關系好、就能獲取資源”,這否定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
國信證券也曾分析指出,“康美藥業在整合中藥材一體化產業鏈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與政府資源,為公司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創造眾多機會”。
此言非虛,在康美涉足藥房托管的地區中,廣東普寧是康美的總部所在地,而吉林通化則與康美屬于老交情。早在2009年,康美藥業就與通化市簽訂合作協議。依據協議,雙方將在人參、中藥材、醫藥資源整合、產業基地建設、醫藥物流、品牌創建、高新技術和研發創新等重點領域進行全面合作。
除此之外,醫藥托管能否推動醫改進程也是輿論爭議所在。
在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看來,康美藥業進行藥房托管只是藥房的經營形式和管理主體發生了轉移,而此過程中,醫院、政府和藥企都會獲得相應的利益,如醫院從藥企托管藥房獲得利潤的真實比例,肯定會遠高于原來的藥品加成。藥房托管形式僅僅是在藥的管理形式上做文章,并不涉及醫改的根本,只不過是醫院獲取利益途徑更為安全而已。
著名衛生經濟學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善聯教授也認為,康美藥業藥房托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因為目前醫院并沒有與藥房完全獨立。而在藥品需求目錄、采購環節的腐敗有可能更嚴重。同時,藥房托管后就變成了社會性質的零售藥店,隨之增加的稅收難以將藥價真正降下來。
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則認為“藥房托管是披著羊皮的狼”,藥房托管只是藥房的管理者改變了而已,并沒有真正地“醫藥分開”,而且托管方就只有一家醫藥公司,一對一、一對多的模式造成托管方一家獨大,絕對的壟斷導致絕對的腐敗。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資深媒體人郭云沛同樣也不認可藥房托管模式,“這一政策不可能真正切斷藥房與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相反還會形成藥企與醫院之間的新利益鏈,受害的還是病人。托管藥企可能會在短期內旱澇保收,但這一政策不可能長久”。
無論如何,藥房托管依然是當下醫改布局中的重要一步,更是各大藥企競相爭食的一塊肥肉。據統計,除了康美藥業外,上海醫藥(14.33, -0.09, -0.62%)、華潤醫藥、南京醫藥(6.83, -0.23, -3.26%)、九州通(17.50, -0.68, -3.74%)、白云山(27.31, -0.43, -1.55%)、嘉事堂(18.50, 0.00, 0.00%)、康美藥業、國藥控股等多家醫藥流通企業也已挺進藥房托管業務。
“與那些大型國有藥企相比,康美藥業可能只是這出戲中的一個小角色。從目前來看,它所染指的醫院多是二三線城市的中小醫院,規模很有限,康美藥業前方依然有一扇玻璃門”,上述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人士稱。
上一篇:下一篇: 嘉康利2013業績30億 2015年鎖定10億美元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