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科技股”真身,拜托!
發布: 2014-02-27 09:14:49 作者: 佚名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2月25日,周二。曾幾何時,市場口中的科技股,指的乃IBM、英特爾、微軟、思科等制造/開發軟硬件的企業。時移世易,科技這個板塊,亦容得下Groupon、Zynga、Skype 一類利用科技改變大眾消費習慣和用戶體驗的公司。其實,除了少數例外,此一板塊內所有成分股皆名不副實,是時候認清“科技股”的真身了。
以網上書店起家、逐步發展成無所不賣的亞馬遜,利用科技徹底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成功開創出一套結合零售與物流的商業模式,顛覆了原有的市場生態。可是,除了產品應有盡有、顧客想何時買便何時下單,為消費者帶來老式零售商無法提供的選擇和便利外,亞馬遜跟百貨公司的產品郵購服務,真有那么大分別嗎?
然而,本質相近的服務供應商,一個在“科技”光環下享有數百倍市盈率,一個充斥著半死不活或苦苦撐持的百年字號(Sears、J.C.Penney、Macy‘s)。傳統零售業無法走出困局,不見得純因營運商一念執著,堅拒擁抱網購吧?投資者在公司與行業之間對號入座,相信亦是一個重要原因。
再舉一例:史上市值最快突破10 億美元的團購商Groupon,一度人見人愛車見車載,堪稱“科技股”中的寵兒。隨著股價從峰值劇挫七八成,Groupon 失寵已久。然而,該公司利用優惠券把商號與消費者聯系起來、于兩者之間搭建一個高效能傳銷平臺的商業模式,跟黃頁有何實質區別?
當然,要妥善管理龐大的資料庫和處理數以百萬計用戶在平臺上的活動,必須大量科技人才支援,Groupon 的IT團隊自然斤兩十足。不過,你可知道,美國大賣場式零售集團Target 的電腦程式,能準確預測于該店購物的婦女何時成孕?投資者樂意視業務性質與黃頁所差無幾的Groupon 為科技股,卻何以把搜集、分析數據能力不遜Face book、Google 的Target 看成傳統零售商?
替不同板塊歸類的指數設計者有否想過以上問題, 老畢不得而知, 但匯控歸金融、中石油歸能源、中電歸公用,如此類推順理成章。然而,將點評網站Yelp的網游商Zynga置于科技板塊底下,跟介紹香港餐廳的HK Magazine與玩具反斗城共處,何異之有?
說穿了,Yelp 乃“科技股”,Zynga、網龍也是“科技股”;玩具反斗城、Target卻是“零售股”。自稱“科企”,在客戶或投資者耳中動聽得多,但這個稱號充其量只能說明公司以科技為手段提供產品或服務,對業務本質毫無指標作用。
試想,假如Zynga 跟玩具反斗城、孩之寶(Hasbro)放進同一板塊, 又或Target變為科技股,它們的估值會否不一樣?這個問題,指數設計者只怕想也不敢想。
對“科技股”真身的質疑,令老畢同時想到另一現象:年輕華爾街銀行家向硅谷遷徙,勢頭日趨明顯。
華爾街與硅谷此消彼長,跟金融海嘯后投行大舉裁員、“科技公司”增聘員工自然有關,但實際上,硅谷不再僅是網絡、半導體、電腦軟硬件等行業的搖籃,新一代“科企”既有從事支付服務的Square、Stripe,也有通過互聯網提供傳統貸款服務的Standard Treasury和Lend Up。
支付商從每宗交易抽一個百分比作服務費、貸款公司充當存戶與借款人之間的橋梁,賺的乃息差。兩者皆為金融中介人,足顯硅谷企業雖高舉“科技”這個金漆招牌,但跟華爾街以至普通金融機構并無兩樣。
上一篇:大作為22周年回饋全行業|三彈齊發之第一彈 下一篇: 《職業主持人》特訓營開訓啦!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