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健李道總裁漫談:鼎泰豐的變革
發布: 2014-08-20 14:43:58 作者: 佚名 來源: 寶健


鼎泰豐是源自大陸,發跡于臺北,一位國民黨的老軍人“老楊”,在臺灣退伍之后,必須自行謀生,在路邊擺個小攤做小籠包賴以為生,但他堅持真材實料,甚至堅持每個包子上的折紋都是相同的18褶,由于這樣的堅持質量標準,自己一個人每天能夠制作的包子數量有限,售完即止,反而引起許多消費者每天排隊等著購買,供不應求。因此名聲遠揚生意興隆,一個人忙不過來只好找了幾位戰友一起幫忙,從一個小攤,變成一個小店面,取名“鼎泰豐”(其實就是他兒時在大陸印象中最出名的餐廳名稱),開店后生意依舊紅火,甚至連遠在國外的政要媒體與觀光客都慕名而來。用餐時間在街頭排隊購買的人群居然長達幾十米,這時許多人建議他開分店,但老楊卻保持著“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老舊思維,漸漸地,有人開始仿效鼎泰豐的小籠包,在隔壁開店,甚至挖走了里面的師傅,打著與鼎泰豐類似的名稱如:鼎祥豐,鼎太峰...類似“原鼎泰豐”師傅親自料理、僅是鼎泰豐半價等手段企圖分去鼎泰豐的客源。挑戰總是伴隨著成長的過程一起來臨,鼎泰豐幾年的好生意后也遭遇艱苦經營的一段日子。正在此時老楊以血汗錢培育長大的兒子“小楊”大學畢業,自認為知識分子,不想跟著老楊做包子賣包子,沒有參與鼎泰豐這家小店的經營,但眼瞅著老楊(老爸)面對強大競爭對手挑戰的艱辛,開始幫老爸改變思想,“謀劃”反敗為勝的“變革”大計。
一個新起點:化被動為主動,攻擊才是最好的防御。鼎泰豐開始規劃設立分店,將杰出店員派駐分店成為店長,派遣資深師傅成為分店主廚,并且都得到相對分店經營的利潤分紅,打消餐飲員工只是一般服務行業的打工心態,而成為鼎泰豐的伙伴關系,一起鑄造共同的夢想。企業越大,伙伴越好,各自承擔自己區塊的目標與責任,大伙積極挑戰從店員-主管-店長-督導-總監,從廚房學徒-助理廚師-主廚-總主廚,激勵機制帶動士氣,人人爭相競崗。
一個新跨越:突破不公開包子制作的核心技術,取代的是系統化的配套培訓與學習機制,培養更多人才,讓鼎泰豐精益求精,堅持鼎泰豐創辦時幾項基本理念:1.現點、現做、現吃的新鮮標準(小籠包不準打包);2.真材實料的質量保證(標準化制作的18褶);3.簡單菜色-簡樸的風格;4.當天未銷售完的食材全部銷毀(不得留為第二天使用)。鼎泰豐保留了傳統的理念與堅持,添加了新元素,完善制度,跨越個人到培育團隊精英,一個人杰出不是杰出,只有團隊都杰出那才是整體成功,鼎泰豐上下同心努力,從此鼎泰豐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
一個新發展:由原本一家僅僅可以養活家庭的小店(小富即安),一步一步成為臺灣島內多家分店,從一個小小的品牌到目前跨五大洲的世界品牌,連歐美日各主要城市都有分店,連續多年得到全世界最高飲食協會“米其林”頒給最佳星級餐廳,也是全世界華人食府最高評分的榮耀。
引人深思的是,今天在包子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包子是大眾百姓最平常的面點,通常一籠包子也就是幾塊錢,鼎泰豐居然能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大城市都開設店鋪,而且都在最名貴的地段(如北京的新光天地、上海新天地...),一籠最便宜的小籠包約為50元,最貴的高達170元。人均消費約為200-300元!為什么“小富即安”的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小籠包店鋪,能在短短十余年內成就如此巨大市場?為什么一個自以為私人掌握核心手藝的小吃,敢于公開傳授不怕技術流失外人,反而不斷成長?為什么類似的小籠包即使低價也搶不走他的客戶?
我曾帶幾位朋友吃過有人不以為然的說其實也一般,有人被價錢嚇壞,納悶為什么吃頓包子會這么貴?有人說:確實好吃,咱也開一家吧!有人說:只是吃一種品位與文化而已……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世界品牌“鼎泰豐”?
寶健如今正進入“新起點-新跨越-新發展”的事業機遇,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跨越自己局限的心態?
同樣是賣包子,即使食材相同,有人或只能賣出街道小吃的價格,有人卻賣出如“鼎泰豐”般的驕傲與天價,我們寶健也曾遠赴法國學習與觀摩法國名牌LV“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的總部與旗艦店,同樣的皮革甚至帆布包,每年漲價(從不打折),其實它賣的不僅是個商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品位,更是一種驕傲與信心!
所以,咱不怕改變,更不怕嚴苛的挑戰,但最怕的就是沒有自信的團隊!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