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雙十一來了,除了購物你還能做什么?
發布: 2015-11-11 09:31:03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這個周三,恰好是雙十一。一個互聯網的購物狂歡節,也是互聯網大佬們的硝煙戰場,近兩年就連線下實體店也加入到了這場混戰中。可能很少有人留意到,這個不斷刷新成交額記錄的節日,被創造出來不過6年。2009年以前,雙十一和購物并沒有什么必然聯系。

2009年,創造了雙十一的阿里巴巴在活動當天的成交額是0.52億,而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71億,增長1098倍。今天,已經有很多人在猜測2015年即將誕生的新紀錄。雙十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創意,是“互聯網改變世界”的真實案例。
但也有另外一種觀點:雙十一最大的獲益者,是網購平臺。在平臺耀眼的數據背后,并不是每一位商家都大有收獲,也不是每一位用戶都滿意而歸。所以,所謂的全民狂歡,不過就是一種熱鬧的假象。
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人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如我們換一個時空去看另一件事情。
100多年前,電燈的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當然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那么,當時的企業都去生產電燈、去發電、去鋪設電線了嗎?不,大多數企業是去利用電燈帶來的便利,做更好的自我發展。在這個新機遇的面前,他們有成功,也有失利,歸根結底還是看自己。
今天,我們大多數企業也是互聯網的應用者。大家常常掛在嘴上的是“互聯網+XXX”,而不是去“做一家互聯網企業”。

幾天前,我參加了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的年會,與業界同仁共同探討“新常態下中國直銷行業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在新常態下,“互聯網+”時代給直銷企業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我覺得,不管是機遇還是挑戰,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你所理解的互聯網是什么?是一種新的技術?是一個新興產業?還是一種生態?
如果把它看作一種技術,那么我們可能收獲的是它帶來的企業和市場運行效率的提升。
如果把它看作一個產業,那么我們可能成為電子商務的參與者,當然也包括雙十一大促銷的參與者。
如果認為它是一種生態,那么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可能通過商業模式的延展和創新,得到新的商業機會和成長空間。
這正是三生所經歷過的三個階段。現在,我們依然在學習中前行。因為我們很清楚:
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固然重要,但真正有所收獲的企業,還是回歸到商業的本質,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戲唱的好不好,還是要看表演者自己的功力。
所以,在今天這個全民“買買買”的日子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想一想,怎樣通過自我修煉,不斷精進,成為平臺上閃亮的明星呢?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