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曉慶:搞網絡傳銷?應堅決打擊
發布: 2016-03-10 09:11:56 作者: 王希文 來源: 星辰在線

當傳統拉人頭式的傳銷行為傍上了互聯網,會產生怎樣的后果?要采取些什么措施來防范于未然?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張曉慶的一份建議,將這一個新話題展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傳銷也傍上了“互聯網+”?他們甚至有更時髦的口號忽悠人!
打著“電子商務”的旗號,以“網購”、“網絡營銷”等形式從事網絡傳銷的;以創業投資為由頭,用“在家創業”、“網絡投資”、“基金發售”當誘餌,欺騙人們上當的;以玩網絡游戲為名,發展會員,以直銷獎、銷售獎為誘餌發展下線的;打著“慈善救助”的幌子,欺騙群眾參與傳銷的;利用微信平臺夸大宣傳、造假炫富,誘騙朋友圈的親朋好友,發展下級代理商的形式從事網絡傳銷的;打著“旅游直銷”的旗號,通過加手機微信好友的形式發展下線,拉群眾入會交費,從事網絡傳銷的……如今,傳銷遇到“互聯網+”,五花八門的形式,讓你應接不暇。
“他們還有時髦的玩法。”張曉慶說,“有些號稱‘國家扶貧項目’‘好項目產業大聯盟’,要‘發展代理,建立工作站’;還有些打著‘國家扶持,有政府背景’的旗號,以‘連鎖加盟、投資開發、資本運作’為幌子,以考察、旅游、加盟等方式從事傳銷,這都是傳統傳銷的升級換代。”
打擊難度大!以往的傳統打擊方式受到挑戰
傳銷組織者和參與者利用網絡跨區域發展會員,且通過電子銀行等方式進行資金結算,具有快速擴張性。“有的傳銷組織將網站服務器設在境外,對各級組織者和參與者進行網絡遠程管理,逃避打擊,更具隱蔽性。”張曉慶說。
以往形成的區域執法協作、無傳銷社區(村)創建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受到挑戰,“網絡傳銷案件在管轄權確定、證據收集以及監督執行等方面存在諸多難點,給工商人員執法帶來了種種困難。”
張曉慶認為,由于監管缺失,當前一些微商的“灰色”作法也被網民所“詬病”,從業者惡意刷屏,打著微商的旗號做傳銷、不賣商品賣代理權等,為新興的微商行業蒙上陰影,有的甚至已觸及法律底線。“如何監管?目前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建議:該完善的要完善 該打擊必須嚴厲打擊
“微商現在走在了政策的邊緣,行業需要完善監管機制,避免朝傳銷化發展。”張曉慶表示,以創建“無傳銷城市”為目標,打擊整治與宣傳警示同步進行,規范落實打擊防范傳銷責任落實和屬地管轄長效機制,加強協調聯動和聯合執法。
“傳銷從小黑屋搬到了互聯網上,擺脫了地域限制,隱蔽性和欺騙性大大增強。面對騙術的升級,應對的技術措施也應該升級。”張曉慶說,傳銷短信侵擾手機,傳銷廣告蔓延網絡,“我們呼吁相關運營商在凈化網絡環境上投入更多。”
其次是加強行業監管、堵塞隱患漏洞。“根據通信運營商和各大金融機構銀行的職能特點,制定相應措施,嚴格落實手機、金融卡、上網等實名制,用好大數據,發揚好群眾戰術,完善對傳銷信息的‘發現—投訴—查處’鏈條。”
無論是網絡檢測還是款項追蹤,都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張曉慶舉了個例子。“重慶建立了傳銷數據模型和電子證據取證實驗室,監測傳銷行為相關的情報信息,研判梳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取得司法鑒定資質,提升網絡傳銷打擊能力。”
張曉慶認為,傳銷危害大,“打擊傳銷力度還要加大,特別是網絡傳銷案件,要堅決防止其蔓延。增強社會共同預防打擊電信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效能。”張曉慶注意到,我國2005年頒布了《禁止傳銷條例》,“但10年過去了,傳銷手段都已升級,傳銷多樣化,法律法規也應當完善。”
上一篇:陽春公安揭秘網絡傳銷團伙“羅擬錢”覆... 下一篇: 升級辨識手段 遠離“殺熟”傳銷變種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