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引發的案件多發應引起重視
發布: 2017-01-09 09:08:13 作者: 佚名 來源: 合肥在線

2016年以來,長豐縣檢察院共受理組織、領導傳銷罪案件11件14人,非法拘禁案14件51人,傳銷人員涉及的其他刑事案件14件38人,涉及其他罪名多達到12個。犯罪主體多為外來人員且呈低齡化趨勢,學歷層次不高(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而年齡集中在20歲至35歲,平均年齡僅有23歲。對比2015年度案件受理情況,該院受理的因傳銷引發的非法拘禁案件數量上升明顯,并呈遞增趨勢,需引起重視。
★案件特點
涉案人員具有雙重身份。在辦理的因傳銷而引發的案件中,大多數犯罪嫌疑人是被以介紹工作、發展男女朋友關系等理由誘騙過來加入到“人際網絡營銷”等傳銷組織,經過傳銷組織的軟硬兼施后,思想上發生了轉變,從一個“被騙者”轉為“騙人者”,從一個“被害人”轉為“犯罪嫌疑人”。
犯罪的交叉性、隱蔽性高。一是非法拘禁人員的多層級。在非法拘禁犯罪中,非法傳銷組織人員按照在組織中的層級分工負責,“主任”負責全面工作,“管家”負責編排看守值班人員、限制人員外出、安排人員上課和做思想工作,
“師傅”具體負責限制新人人身自由。二是非法拘禁人員的多支線。在出租屋里的組織人員分屬多個支線,有些人員雖同住一出租屋,輪流負責看管新人,但并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三是非法拘禁地點的多轉移。有些新人在被非法拘禁期間,曾被拘禁于多個出租屋實行浮動看管,且大都集中在城郊的出租屋內。
被害人受雙重控制,社會危害極大。犯罪嫌疑人采用限制人身自由與精神洗腦相結合的控制方式:一方面,沒收被害人的手機、現金及銀行卡,并時刻派人看守,限制被害人人身自由,阻止其與外界聯系;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通過談心、授課等方式對被害人進行“洗腦”,并采取毆打、虐待、恐嚇、利誘等手段,從精神上控制被害人,致使被害人遭受雙重折磨。
★原因分析
高利潤誘惑、快速致富心里是主要誘因。非法傳銷犯罪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利潤的驅使,犯罪分子抓住被害人渴望快速致富的心態,通過欺騙、強迫等非法手段發展下線人員。而這些原來是被害人的下線人員在高利潤誘惑和快速致富心理的驅使下,會轉換成積極參加者,由被害人轉變成加害人。
被害人警惕性低、容易輕信他人。因為相信親朋好友不會坑害自己,所以當自己熟知的人邀自己出去玩、向自己推薦工作時,被害人往往不假思索,在對要去的地方及將要從事的工作沒有做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就毫不猶豫地答應前往,等發現上當受騙為時已晚。
傳銷地點隱蔽,傳銷人員流動性強。傳銷組織形式嚴密,以外來人員居多,傳銷人員大多使用假名,故意使用虛假身份逃避偵查,上線級之間均不直接聯系,設置多個銀行賬戶,利用居民出租屋作為非法傳銷的活動地點,案發多為被害人脫逃后報警或群眾舉報發現。因此,非法傳銷組織的行蹤很難被鎖定,預防該類案件的發生比較困難,導致案件頻繁發生,且呈上升趨勢。
群眾法律意識淡薄。非法傳銷人員的文化程度都較低,加之長期受聽課洗腦等影響,他們在采取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迫使被害人加入傳銷組織時,并沒有考慮這一行為是否違法,更沒有辨明真相,致自己不知不覺地走上了非法傳銷違法犯罪的道路。
部分區內企業和不法個人為傳銷提供便利。個別企業和個人為追求利潤和擴大業務,為傳銷組織和傳銷人員提供集團通訊服務和房屋中介服務。
★建議對策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犯罪預防工作。通過送法進企業、學校、社區等形式,增強群眾對傳銷和變相傳銷違法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國家對直銷、傳銷經營活動的政策、法規。使得廣大群眾能自覺提高抵制傳銷活動意識,主動利用法律途徑,與傳銷人員作斗爭,積極維護自身及社會權益。
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發揮社區人口管理的作用。加強人口管理,完善信息登記制度。規范房屋出租規定,完善人口登記制度。公安機關不僅要加強在社區經常性的治安防范,還要加強對出租房的排查、登記、管理,對承租人進行實名登記,并定期進行排查,重點整治“一人租,多人住”的情況,明確房屋中介和出租人的義務。加強對轄區流動人口的治安管理,及時了解其動態,將傳銷活動及違法犯罪行為消滅于萌芽狀態。
加強溝通協作,運用大數據分析線索,整合懲治傳銷合力。房屋登記(中介)、社區管理、區內銀行、相關通訊公司、市場管理管理等部門應與公安機關建立聯動機制,充分利用網絡監管措施,運用大數據分析線索,加強對傳銷組織的監控,形成打擊合力。公安機關要與各相關部門密切溝通、配合、協同作戰,確保以最快的速度、以最佳時機,將各類違法犯罪遏制在初始或萌芽狀態,最大限度減少和預防可能產生的社會危害。對構成犯罪的涉案人員既要做到快偵快捕快訴快判,又要做到懲罰適當,教育為輔。
加強銀行賬戶的跟蹤和監控。傳銷組織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為了金錢利益。不論使用任何手段,都是為了經濟利益,因此相關單位應與銀行業加強聯系和配合,查清傳銷組織的資金的走向,更加有效地打擊此類犯罪。
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就業難為非法傳銷組織提供可乘之機。因此,有關就業指導部門應主動發揮積極導向作用,聯合社區街道、人才市場一同發布就業政策、信息、定期組織教育培訓、勞動技能培訓,并為無業、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幫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上一篇:陽春公安揭秘網絡傳銷團伙“羅擬錢”覆... 下一篇: 工商總局集中公布網絡傳銷典型案件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