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他們朋友圈里的常客,是一個有夢想的食堂
發布: 2018-05-09 10:08:49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某天午飯時間閑聊起來,說三生員工正忙著在朋友圈里曬“食堂新推出的面”。大家這么喜歡面食嗎?我聽到一個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回答:“咱們有一個有夢想的食堂”。

我們的員工來自天南地北,食堂提供免費的早餐和午餐。既然是免費的,預算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預算范圍內,要讓大家吃飽、吃好,總是要花點心思的。一開始,我要求米一定要買的好,米飯香吃飯才有胃口。后來,三生開始做有機食品,食堂的米就換成了澤谷有機大米。再后來,考慮到眾口難調,菜做淡了、咸了、甜了、辣了……都有人覺得不對胃口,于是食堂就時常準備一些醬菜,其中有一款豆瓣醬,還是我發明的配方。
但即便如此,日子久了,大家對食堂飯菜的熱情好像不如從前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剛入職的員工往往比老員工對飯菜更滿意。當然,這未見得是食堂的飯菜水準下降了,更可能是老員工對此習以為常了。
這樣的感受,我想很多人都有過。第一次很驚喜,第二次覺得不錯,次數多了就變成應該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保持水準并不意味能留住用戶,很多時候往往是不進則退。

三生的食堂,也不例外。漸漸地會有一些員工放著免費的午餐不吃,出去找街邊的小飯館吃飯。理由,當然是想“換換口味”,干凈衛生、食材健康、免費,都沒有換換口味的吸引力大。
其實,食堂不是沒有在口味上做過努力,菜品的種類、烹飪的方式,都在更新。但即便如此,員工的理由依然是想換口味,這說明什么呢?相對于其他因素,“口味”是最大的弱點。
人們找理由,往往會下意識地找到對方最明顯的那個缺點。而在這個缺點上,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那只能說明:你所想象的和用戶的要求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我和食堂的員工溝通時常常說:“如果能把三生食堂做成最好吃的食堂,這就是一種成就,就是一份事業”。一件事,“做了”和“做好”,是有天壤之別的。當它不只是一項任務的時候,即使在有限的預算內,換一個思路,依然能夠找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空間。
后來,當三生食堂找到了這樣的思路之后,員工的反應是很直接的——大家越來越喜歡在朋友圈曬食堂的飯菜了。今年食堂還開辟了一個專區,提供面條、米粉等特色午餐,員工用手機就能收到每天的菜單,光吃面就可以一個星期不重樣。
“食堂尚且如此,每一天,我們面對同事、顧客、伙伴,是否也能做同樣的思考呢?”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