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當我們老了……
發布: 2018-08-29 09:44:00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這個月,我們聊了很多關于年輕人的話題,從三生辦了10年的下一代CEO訓練營,到我和孩子去參加“家業長青”培訓班,關注的都是下一代。過去4年,我們也聊過很多關于年輕的話題,年齡會增長,心態卻可以不老,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心的,都是“永遠25歲”的人。但今天,我想來說說“當我們老了”。
當我們老了,生活會是什么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象過自己退休后的日子。當我老了,也許是放松下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頤養天年。而當我們老了,要面臨的可能是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
2017年日本人口研究專家和產經新聞評論員河合雅司出了一本書,叫《未來年表》。他在書里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圖景:很多60歲甚至65歲以上的老人仍然在工作,同時他們還要贍養父母,照顧自己的老伴;醫院和養老院不是越來越多,而是逐漸消失,因為沒有足夠的護理人員來從事這些工作;社會經濟失去活力,人口減少、房屋空置、食物缺乏……
日本是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2016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就占到了總人口的27.7%,難怪作者有這樣的擔憂。
老齡化并不是日本所獨有的現象,我們的未來又會是什么樣的圖景呢?
不只是活得更久,還要活得健康

這個月,民政部發布《2017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
幾乎是在同時,《新華日報》刊登了一位專家的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公民按工資基數繳納,以此來鼓勵生育。一石激起千層浪。且不論這建議是否靠譜,但鼓勵生育確實成為我國人口政策的新方向。
把這兩條消息連在一起看,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并不比我們的鄰國更輕松。即便生育率有所提升,至少在今后的幾十年里,老年人口依然會越來越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醫療健康水平在不斷提高,人能活得更長壽了。但人們想要的不只是活得更久,還要活得健康。
我們能夠做什么

作為健康產業的從業者,我們都有這樣的共識:社會經濟越發展,關注健康的老年人越多,越能帶來商機。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無病無災,不增添自己的痛苦,也不成為子女的負擔。有需求,就有空間;有大需求,就有大空間。
但同時,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是用“三無產品”去套老年人口袋里的錢,還是通過真正有效的產品和服務去解決老年人的需求?對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這不是一道選擇題。
上周五,三生在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里做了一場直播,聊的是肽科技與健康,其中一位嘉賓是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峰,他的一段話我深表認同:
健康中國戰略,政府做的是頂層設計,研發機構做出科研成果,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把政策和科研成果,通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傳遞出去。
我想再加一句:這需要每一個崗位上的員工,每一位合作的營銷伙伴,用正念把健康的產品和服務傳遞出去。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