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每個時代都會有依然生活在過去的人
發布: 2018-10-17 09:11:43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來的變化日新月異,我是親歷者。前陣子和年輕人聊天,問我從前是什么樣子的,我想起一件有意思的舊事來。
那是1988年,改革開放10年的時候,發生我的家鄉象山,我們村里有一個人在慈溪做生意。浙江雖然地處沿海,屬于經濟發達省份,但“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區占了七成,過去交通并不便利,1996年底省內第一條高速公路才正式通車。所以,1988年我這位同鄉做生意時選擇了地處329國道沿線的慈溪,那里商業發展比較早,接觸到的新事物新信息也更多。相比較而言,那時候我的家鄉要閉塞不少。
有一回,我這位同鄉從家里去慈溪,村外的渡口旁恰好是一個派出所,所里有人知道他要去做生意,就攔住了他,不讓他去。他就問,現在改革開放了可以做生意了,為什么不能去呢?對方也說不上來原因,就是覺得不好。雙方溝通僵持不下,最后我這位同鄉只能說,村口的擺渡船、公共汽車不就是用來載人的嘛,你要是把擺渡和汽車都停掉,那我就不走了。
現在想起這件事情真是有點好笑,現在的年輕人聽到這樣的事情更是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可以理解這位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雖然改革開放已經10年了,但那時候村里的變化還沒那么大,由于思維的慣性,潛意識里還在把個人做生意和“投機倒把”聯系在一起,覺得這不好。

而今,又是3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已經40周年,在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40年里,經濟的增長、市場的活力有目共睹。即便不懂經濟學,僅看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有哪一樣是40年前可以想象得到的呢?這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環境、平臺,也離不開那些“敢為先”的人,不斷去接觸新事物、去把握一次次發展的機會。
今天當然不會再有人用“投機倒把”去形容民營經濟,但前陣子的“民營經濟退場論”也同樣讓人哭笑不得。也許,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依然生活在過去的人,發出一些讓人驚訝的聲音。我反倒是見怪不怪了,順應趨勢,認真做好事情,剩下的留給時間去評判。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