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零售”還在摸索的事情,這家“舊零售”已經做到了
發布: 2018-10-31 09:58:15 作者: 黃金寶 來源: 寶哥相對論

新零售,從提出概念到現在已經有兩年了。如果說2017年更多還是在討論,2018年則是實踐者愈多了。我一向關注新事物,去年新零售成為熱議話題的時候,就分享過我的觀點(點擊回顧《新事物層出不窮,你還跟得上嗎?》),而今開了不少“新零售”概念的店鋪,自然也要去體驗一下。
上周日,一早我就叫上了公司的孫總和施總,一塊兒去看一家新開的店。這家店選址在成熟的社區和商業區旁邊,面積有500多平方,貨架上商品玲瑯滿目,以日用品和食品為主。線上有商城,線下有體驗店鋪,連接它們的有大數據,新零售所具備的要素似乎都有了,只是走進店里有一種不知道從何下手的感覺。換句話說,它更像是一個產品展示廳,而不像一家零售店。

從這家店出來后,施總提議不如去看一看“舊零售”——傳統的便利店現在做成了什么樣子。于是我們就找了一家7-Eleven,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開出來的店,又會帶來什么樣的體驗呢?
一鍋關東煮,一杯咖啡,就能活得很好?

說到便利店,很多人會認為它不就是個24小時營業的縮小版超市嘛,其實便利店和大超市的經營模式有挺大差別的。地處鬧市區的便利店,如果僅有“便利”這一項優勢,商品的種類、數量、價格全都不敵大超市,那是難以為繼的。
走進7-Eleven,會發現食品占了不小的比重,特別是鮮食,關東煮、便當、沙拉、咖啡等,可選擇的種類有很多。我們進店前其實沒什么想買的,但是進去以后看看這也有興趣、那也有興趣,買了不少吃的,坐在那里邊吃、邊聊、邊觀察。還別說,東西都做得很好吃,咖啡的口感比星巴克的還好。這讓我想起在日本出差的時候,為了趕路經常沒時間好好吃飯,就在便利店隨便對付一下,雖然匆忙,但每回吃到的東西味道都還不錯。
找準需求,做好品質。小小的便利店,在大超市、電商、新零售的沖擊下,還能活的很好,自有其道理。
6萬多家店,沒有兩家店的商品是一樣的!

7-Eleven在全球有6萬多家門店,但是沒有兩家店的商品是一樣的。道理很容易懂,因為沒有兩家店的顧客群體是一模一樣的。但讓人好奇的是,它是如何做到的,僅僅憑商品的銷量來判斷嗎?
走進7-Eleven的店,我們在收銀機上發現了秘密。除了正常的收銀操作,7-Eleven的收銀機還多了很多按鈕,有選擇性別的,有選擇年齡段的,收銀員在收款時會先按下相應的按鈕,記錄下顧客信息,這就是這家店的“顧客畫像”了。日積月累,在龐大的數據庫里,有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顧客的消費習慣分析和熱銷產品推薦,反過來又為店鋪提供決策參考。
窺一斑而知全豹。7-Eleven的創始人鈴木敏文有一句話:“我們的敵人不是同行,而是隨時變化的顧客需求。”以顧客需求為中心,而不是以店鋪為中心,恰是新零售的核心觀點之一。從這一點上來看,7-Eleven已經做到了。
和大家分享這些感受,當然不是為了說明“新零售”不如“舊零售”,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每個領域都有做得不錯的樣本,也都有舉步維艱的經營者。“新”和“舊”并不是關鍵,關鍵是從銷售的本質出發去看問題,從顧客的需求出發去把事情做到極致。
編輯手記:感覺7-Eleven比COSTCO和WalMart更貼近消費者,更便捷更具有競爭力。我們只能學習,連借鑒的可能性都沒有。最近總是聽到圈子有各種理論創新,什么“直銷年輕化”、“去直銷化”等等。其實不論怎么樣,都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就能成功,而且可能還是大成功!關鍵是產品定位、品質以及服務......還有就是堅持顧客至上,著眼長遠!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