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有這么大差別,竟然是因為一種草?
發布: 2019-02-27 10:59:47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這個春天,江浙滬一直在上演“流浪太陽”。天剛放晴兩天,新一輪的降雨就又來了。在難得的晴天里,郊外踏青,春風拂面,地上冒出幾株筍,河里游著一群魚,也是一種舒適恬靜的美。我相信,這種感受是大家的共識。而當連綿的陰雨再次光臨時,人和人的感受卻會截然不同。

今天,在江南煙雨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于文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人類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簡單來說就是用一種類似圖形符號的文字來做記錄,很多古代文明都是如此,比如古埃及和古中國。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比中國的甲骨文,要“象形”得多。

(古埃及象形文字)

(中國甲骨文)
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一種看畫的感覺,文字符號復雜而具象,十分生動。相比之下,甲骨文則顯得筆畫簡潔而特點突出,像是經過了抽象提煉加工。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呢?是審美上的差異?還是想象力的不同?
也許都不是。有學者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叫做紙莎草的植物。紙莎草盛產于尼羅河三角洲,把它的莖切成薄片,經過浸泡、捶打、壓制、干燥等一系列的工序之后,就能制成一種書寫介質——莎草紙。這種“紙”易于書寫,可以在上面記錄非常具象的文字和繪畫,而且在古埃及干燥的環境下可以千年不腐。

(莎草紙圖畫 來源:網絡)
而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最早用于記錄文字的介質是龜甲和獸骨,文字不是寫在上面,而是刻在上面的,這就必然要求甲骨文的形式簡潔抽象一些。比如,想表示“羊”,中國古人就不會那么費勁地真刻一頭羊上去,而是用最具特征的羊角去代表。

(甲骨文“文、云、羊、魚” 來源:網絡)
如果說文字的誕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那么誕生什么樣的文字,則源自環境的造就。中國文字誕生之初,沒有柔韌易書寫的介質是一種困難,但在這種環境中誕生的文字,一直發展、延綿至今。就如現在的天氣,陽光明媚固然可喜,陰雨連綿也未嘗不能帶來另一種繁茂。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