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 | 雨水養生 養出春天的勃勃生氣~~
發布: 2025-02-18 10:29:32 作者: 佚名 來源: 和治友德


當春乃發生
好雨知時節


今天我們迎來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此時節,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雪漸少了,雨漸多了,萬物靜享春雨潤澤,一個嶄新的春天正在走來。

霏霏細雨,潤澤天地,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中醫認為,雨水前后陽氣漸生,氣候由寒轉暖,人們應該順應節氣特點,早晨不賴床,不久臥久坐,增加活動時間,借助大自然的生發之氣激發人體的生機,以各種方式養出春天的勃勃生氣,盡快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飲食養生
春時喝粥 調肝健脾
《黃帝內經》記載“春主肝”,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中醫認為春季肝臟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也就是說,如果養生不當容易導致脾胃受損。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記載“濕氣通于脾”,脾喜燥惡濕,易為濕所困,濕氣過重會給脾胃增加負擔,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腹瀉等不適。

因此,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少吃辛辣、寒涼食品,多吃中性和平性食物,飲食調養側重調肝健脾,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人體水分,例如胡蘿卜、山藥、草莓、雪梨、甘蔗等物,保持肝氣調和順暢,以健脾養脾。

民間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唐代孫思邈的《備公千金要方》記載,“春時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黃粥,以補虛;二曰防風粥,以去四肢風;三曰紫蘇粥,以去外感之風。除了這三款粥外,還可常食薏米紅棗粥、茯苓粥、黨參山藥薏米粥等。
行為養生
保暖祛濕 適當運動
中醫認為,春季多風,風邪漸增。《黃帝內經》記載:“風者,百病之始也。”許多疾病都因受風而起,風邪既可單獨致病,也可和其他邪氣兼夾為病,易導致傷風感冒、風濕痹痛等,此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避風,固護陽氣,避免寒氣侵襲。

“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還寒斗雨風。”雨水時節天氣多變,氣溫尚低,濕度增加,風、寒、濕三邪俱全,但由于天氣逐漸轉暖,人體的毛孔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肩、腰、腿等部位關節受寒疼痛。因此,關節炎患者,尤其是曾經骨折或有關節外傷史的患者更應注意保暖。

適當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由于雨水節氣早晚仍然較為寒冷,此時不宜進行過于激烈的運動。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溫和的散步、快走、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健身操等,運動量因人而異,以微微汗出為宜,以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

心理養生
平和情緒 修身養性
人的肝氣隨著春氣漸濃,也逐漸旺盛,情緒容易被攪動。《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認為,肝氣不暢會導致肝氣郁結和肝火上炎,肝氣郁結常見的癥狀有情緒抑郁、悶悶不樂,以脅肋、脹痛為特征所以要尤其防止過怒導致肝氣太過。

中醫主張“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建議采取積極的修身養性方法,例如增加踏青、郊游等戶外活動;多聽輕快的、明亮的音樂以陶冶性情;充足睡眠早睡早起,保持情緒穩定,多與人交流;以達到氣血安和,臟腑平均,陰平陽秘的效果。

健康小貼士
緩解“春困”建議補充適量維生素
春困又稱“春天疲勞癥”。在天氣逐漸變暖的春天,體內新陳代謝也變得更加活躍,人們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感到十分的困倦,并產生疲勞感。建議可攝取一些瘦肉、面包、乳類、香蕉、黃豆、核桃、牛肝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以及大麥、雞蛋、菠菜、紅豆、花生等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這樣會讓人精神變好。

此外,維生素A、C、E也有一定提神、抗壓、抗氧化的輔助作用。而對于兒童和青少年,春天也是身體長高的“黃金季”,此時建議適當補充維生素D,利于鈣的吸收。
上一篇:尋夢起源之地 首期艾多美韓國尋源之旅收官 下一篇: 三八婦樂:中國生殖健康服務工程-蝴蝶計劃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